家指出,今次印尼地震和海嘯造成災難性破壞和傷亡,當地特殊的地質和地形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當局忽略該區海嘯監測,以致海嘯預警系統因長年缺乏資金而未能有效運作,也是關鍵,人禍因素不能忽視。
河口地勢平坦 放大海嘯影響
至今受災最嚴重的是距離震央約80公里的帕盧市,該市位於30至40公里長的帕盧灣盡頭。美國《地震研究快報》主編、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彭志剛說:「帕盧位於河口,兩邊高、中間低,就像一個喇叭口,對海嘯有明顯放大作用。」帕盧市地勢平坦,在海嘯襲擊下受災也會特別嚴重。長年研究印尼的美國地質學家菲尼克斯(Jess Phoenix)亦說,當海嘯遇上這類馬蹄形海灣,海浪會受兩邊海岸和愈來愈淺的海H加疊影響,「基本上就是所有最壞情G一同出現」。
此外,印尼萬隆技術學院專家拉蒂夫(Hamza Latief)指出,災區土壤以沉積物為主,相比起岩石,這類土壤遇上地震時會大幅擺動,容易液化,今次不少災區建築物不是因此倒塌就是陷入海水之中,加劇災情。該區以往也曾發生類似災難級海嘯。歷史資料顯示,該區於1927年發生大海嘯,當時海灣口浪高約3至4米,但到灣末時就升高至8米。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禍也成為今次災難的討論焦點。在國際社會協助下,印尼曾建立一套由170個潮汐站、238個加速儀站、137個潮位計和若干浮標組成的海嘯監測和預警網絡,其中22個深海浮標與海底傳感器相連,可監測微小的壓力變化,從而發出海嘯預警。不過印尼國家抗災署承認,由於缺乏資金,這些浮標自2012年以來「已經沒有一個在運行」。有官員透露,有些浮標遭破壞或盜走,有的因缺少維護而停用。結果,現時海嘯預警系統只能依靠地震儀和潮位計。美國南加州海嘯預警中心總監辛諾拉基斯(Costas Synolakis)質疑,137個潮位計根本不足以服務印尼這個相信是全球最多島嶼的國家,「要有效,每個岸邊社區都要有一個」。
災區非監測重點 監測儀較少
學者指出,印尼防範海嘯的焦點都集中在南面地區,該區於2004年南亞大海嘯中受重創。蘇拉威西地區以往鮮有發生嚴重海嘯,因此在有限資金下,並非印尼監測海嘯的重點,在該區的監測儀也較少。
令人疑惑的是,印尼氣象、氣候與地球物理局在發布海嘯警報34分鐘後就解除警報。當局解釋,根據潮位計紀錄,海平面變化「並不顯著」,所以他們決定解除警報,結果海嘯在短時間後掩至。海嘯來襲時,很多人正在帕盧海灘上參加節日活動。印尼國家抗災署發言人蘇托波說:「由於缺乏警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威脅,依然在海灘上繼續活動。」另外,亦有不少生還者表示,從來沒有從手機收到海嘯警報,也沒聽到廣播。(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