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太空站「天宮二號」已運行2年多,中科院近日公布,已完成中國首次在太空培養糧食和蔬菜作物的實驗,為發展太空植物培養技術、探索保障人類長期在太空生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舊實驗時間有限 僅夠種子萌發 新華社引述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鄭慧瓊研究員稱,以往中國利用返回式衛星也曾開展過多次太空搭載植物飛行的實驗,但由於在太空中時間有限,最多只能展開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階段的實驗。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搭載一個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微型培養箱發射升空,堶捱奡茼麻陪鳩@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綠葉植物的典型代表擬南芥(又名鼠耳芥)。除了部分植物樣品於2016年11月18日隨虒人飛船「神舟十一號」返回地面,大部分植物樣品至今仍然留在「天宮二號」。科研人員成功地通過地面遙控,監控太空中培養箱的溫度和水分,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生長,並順利開花結果,是中國首次在太空中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從種子萌發到繁殖下一代種子)全過程的太空植物培養實驗。 鄭慧瓊表示,天宮二號上的「太空溫室」可實時獲取可見光圖像和螢光圖像,兩種植物各有兩個培養單元,分為長日照(16小時)和短日照(8小時),觀察植物的全生命周期在兩種不同光照條件下的生長。 「由於空間沒有重力引導,植物方向感差,長得有點東倒西歪。」鄭慧瓊笑說,由於太空中蒸發的水分不能有效地回到土壤中,同時又增強了水稻吐水(形成露珠)的現象,從而使得水滴漂浮在培養盒中,影響了水稻的生長。這一特性未來可應用於太空製造凈化水或是製藥。同樣由於缺乏重力,根的定向生長運動也受阻,向觸性(對接觸作出反應而生長)增大,向水性減弱,但仍具有向水生長的能力。這為研究植物向重性、向觸性和向水性相互關係提供了新證據,為未來利用太空研究植物根的向性生長分子機理提供了新思路和重要參考。 太空植物壽命長 衰老慢 研究還發現,植物在太空中雖然開花晚、長得慢,但衰老速度慢、壽命顯著延長。太空中的擬南芥在「長日照」條件下,比地面對照組多活65天,若先用「短日照」再轉「長日照」,植株能比地面多活456天。在太空中,水稻的第一和第二葉片衰老也慢於地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