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鯨是其中一種全球分佈最廣泛的動物,但有國際研究團隊指出,影響動物生殖及免疫能力的化學物多氯聯苯(PCBs),或會導致全球殺人鯨數目在本世紀末前下降最少一半。PCBs已被禁用數十年,但至今仍存在於海洋,專家形容目前情?有如「殺人鯨的末日」。研究周五(28日)刊於《科學》期刊。 科學家分析了351條殺人鯨體內的PCBs水平,並研究目前關於PCBs如何影響幼鯨存活和鯨魚免疫系統的數據,推測殺人鯨未來的數目增減。科學家指他們研究的19個族群之中,有10個的鯨魚數目急跌。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現時在蘇格蘭以西海域生活的鯨魚只餘下8條,過去逾20年已再沒有產幼鯨紀錄,研究學者之一的倫敦動物學會的杰普森(Paul Jepson)預計,這個族群將會在他有生之年內滅絕。學者預測,在工業國家近海生活的殺人鯨會在30至50年消失,其中日本、巴西、太平洋東北部、直布羅陀海峽和英國海域生活的殺人鯨族群正面臨徹底消失。不過,研究亦預測在南北兩極的殺人鯨數目會增加,令當地儼如殺人鯨的避難所。 共生產100萬噸 八成未銷? 殺人鯨是食物鏈頂層的獵食者,會從不同獵物例如魚、海豹以至鯊魚吸收到PCBs,因此深受影響。這物質會致癌之外,亦影響生殖器官和免疫系統;雌性殺人鯨的卵巢會受影響而難以生育。由於殺人鯨需要成長多年才會性成熟,而每隔數年才會產下一條幼鯨,而且PCBs會藉哺乳傳給下一代,故此PCBs的毒性對鯨魚的數目造成很大威脅。有研究曾指出殺人鯨體內的鯨油每公斤含有50毫克PCBs,就足以造成不育和免疫系統問題,但部分殺人鯨體內的PCBs含量就達到每公斤1300毫克。 多氯聯苯(PCBs)在1920年代起投產,屬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一,於電子部件、塑膠和顏料等。在1930年代多宗工業事故後,PCBs被確認有毒害,但要到1970年代開始才陸續被禁用,但100萬噸已生產的PCBs之中仍有80%未被銷?,並持續在堆填區和其他源頭流入海洋。杰普森說:「PCBs是毒性很強的化學物,並會持續逗留於環境中。殺人鯨長久以來都是地球上接觸PCBs最多的物種,絕對是任何哺乳類動物(之中最多)。」(BBC/衛報/CNN/Phys.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