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心臟病是本港第三大殺手,冠心病是引致死亡主因。冠心病治療包括用藥、心導管介入(俗稱「通波仔」)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惟本港公立醫院僅得不足20人能獨立做搭橋手術,輪候最少要半年,且不少病人怕開胸拒做手術,令公院做搭橋手術的案例低於歐美平均數。明報記者 不願胸留傷口 病人寧先通波仔 向心臟細胞供血的冠狀動脈因膽固醇積聚收窄或阻塞,便會形成冠心病。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副顧問醫生郭慧婷表示,「通波仔」目的是撐大阻塞的冠狀動脈,但只適合阻塞程度較低患者;阻塞程度愈高及愈複雜,例如出現多處阻塞,心臟內科醫生會按患者情G,建議做搭橋手術,即搭建一條血管繞道,改變血液流通路線,並轉介至心胸外科評估。不過,由於搭橋手術需全身麻醉並要開胸,在胸前留下傷口,令不少適宜接受手術的患者卻步,寧願「頂住先」做「通波仔」。 威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溫郁培表示,統計資料顯示全港公立醫院每年搭橋手術案例不足500,「通波仔」則近5000宗,比例約1:10,與歐美1:3相距甚遠,情G不理想,「患者在『通波仔』或拒絕手術後出現併發症風險增加,導致需進行緊急搭橋手術,增加手術風險」。他補充,一般香港搭橋手術死亡風險僅0.8%,低於歐美的1%,建議患者不要忽略搭橋手術長遠好處。 公院不足20人可做 最少等半年 現全港公院僅威院、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的心胸外科團隊可做搭橋手術,溫郁培指3院各只有約5名醫生有能力獨立做搭橋手術,即不足20人,加上手術所需麻醉科醫生、負責操作人工心肺機的灌注師等,在人手不足下,即使患者願做手術,最少也要排期半年。 溫表示,由醫科畢業培訓成心胸外科醫生最少需8年,心胸外科醫生的工時長,要應對的突發情G多,不少醫科畢業生卻步。郭亦指她加入團隊前,該職位已懸空逾5年,笑言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工作雖壓力大,但手術效果即時及明顯,非常有滿足感,期望未來會有更多醫生加入,令團隊人手更充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