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大辯論昨日結束,過去5個月,特首林鄭月娥及多個團體紛紛表態支持維港以外填海,但亦有指填海需時,難救近火。東涌是近年以填海造地發展的新市鎮,政府今年初展開東涌東填海工程,擴展新市鎮規模,但擴展工程由研究、造出首幅填海地,至首批居民入住,歷時至少12年。有區議員說,東涌是「從無到有」,情G就如構思中的東大嶼都會,若填海造地的新市鎮無法與其他地區「共享」配套,一旦規劃失當,落成後或引起民怨。 「從無到有」 無社區配套可共享 政府1992年完成北大嶼山發展研究,建議分期將東涌和大蠔發展為新市鎮,涉及不少填海造地。在區內服務約10年的工聯會離島區議員鄧家彪說,有別於馬鞍山、將軍澳等新市鎮,以填海發展為主的東涌是「從無到有」,無法與鄰近地區「共享」社區配套,「當時(發展東涌前)大嶼山的鄉村中心是大澳和梅窩,市政設施都在梅窩,東涌是落後地方」。 首批居民:花半日出荃灣買R 逸東?在2001年入伙,屬第2期的東涌發展計劃,鄧家彪形容?內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初期適應艱難。工聯會社區幹事劉展鵬是逸東?首批居民,他形容遷入初期感到「中伏」,高峰期一度有約10個非政府機構在區內服務,靠民間力量支援社區,「巴士接駁很差,媽媽等巴士出去荃灣買?,來回便是大半日,所以每次要買很多日的?菜」。劉續說,政府當年發展東涌的概念很差,「先將人塞入去(東涌),再看看他們有什麼需要,早期搬入(東涌)的居民,若你跟他們說填海可以(因為增加人口)帶來更多設施,大家不會反對」。 擴展工程需12年 難救近火 東涌填海發展在2003年完結後,政府2011年研究擴展東涌新市鎮,今年初展開填海和前期工程(見表)。鄧家彪認為,相比其他地方,東涌就填海的社區共識相對已存在,但擴展工程仍需時10多年,過程太慢。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初步觀察」報告指出,對填海持正面態度的人中,不少支持發展東大嶼都會。鄧家彪指不反對發展東大嶼都會,但擔心重蹈東涌覆轍,因配套不足而引起民怨,並認為需有很強的經濟活動,帶動區內就業。 明報記者 岑詠欣 (土地諮詢總結.系列之八.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