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期5個月的土地供應諮詢昨日結束。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昨召開記者會,表示支持以「公私營合作」發展開發新界農地,要求政府可容許發展商提高地積比率,即增加可建樓面及單位數量;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更提出,發展項目「可以撥三至四成給政府建公營房屋」。不過,商會反對增設多一層委員會作審批,指這會阻延審批。
有學者認為,政府應詳列公私營合作的審批機制,以釋公眾對官商勾結的疑慮。民間土地資源小組則認為,在沒有完整全面的規劃方案前,不應將規劃權讓予私人發展商。
地產建設商會昨表示同意公私營合作發展,指既令私人發展商可加快農地轉換為可建住宅地,亦可令政府短期內有地興建公營房屋,可提高公、私營住宅供應。
反對新增委員會 免拖延審批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曾提出設獨立架構處理公私營合作,以釋官商勾結疑慮。不過,商會指現時已有補地價等機制,讓發展商申請改劃鄉郊或城市土地用途,若新增一個委員會或顧問委員會審批,只會在現有官僚系統上再加一層,令現土地用途轉換過程更不確定、沒有效率及遲緩。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引述各大發展商資料,合共持有不少於1000公頃(即約1.07億平方呎)新界土地。梁志堅說,商會沒統計發展商持有的農地數量,但估計「加埋有好多」。對於合作模式,他舉例,若發展商「有100隻地,可以撥三至四成給政府建公營房屋,剩下由地產商發展,政府修路、提供基建」。
倡詳列條件 釋官商勾結疑慮
梁志堅建議政府可容許發展商提高地積比率,「部分新界地可提高5至8倍」,強調現時的補地價機制,發展商須支付的地價已「包埋」所增加的地積比率及政府基建開支,「地產商、地主沒有特別收益……起多了多少,可以照計在補地價」。對於如何釋除官商勾結疑慮,梁志堅建議政府可先設立模式,提高透明度,把公私營合作的條件「公公道道列出來」,讓公眾及發展商參考。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認同公私營合作模式可整體增加樓宇供應,指發展商若按現有機制向城規會申請增加地積比率,城規會亦參考既定發展密度及基建可負荷人口密度作審批。對是否設獨立委員會審批,她指若沒太大拖延審批程序對此不應反對。
增地積比得益 學者:補地價會計算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說,補地價機制已計算發展商增加地積比的得益,建議政府日後若參與公私營合作,可向公眾解釋補地價計算方法,以釋公眾疑慮。
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主席司馬文則認為,發展新界土地前政府需提出完整、全面的規劃,但現時沒有整體規劃下,不宜拱手相讓規劃權予發展商。公民黨則建議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地產商土地,以消除官商勾結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