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寫作﹕比風力更狂,比地搖更瘋
【明報專訊】幾年前的一個下午,我在家中看書,突然感到椅子搖晃,然後書架也開始擺動,我馬上知道這是地震,因為我曾經在日本居住兩年,那種感覺好像與老朋友重遇!但在香港經歷地震,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儘管天文台之後解釋,這不是罕見的事情!
上一代常說1962年的颱風溫黛是如何如何強勁,超級颱風山竹到訪香港後,終於讓我們這一代有回應的例子了。這次我最深刻的經驗,是在強風中經歷大廈的搖晃,雖然這與地震還有一段距離,但兩種感覺有共通點——一種貼近死亡邊緣但無能為力的焦慮。
人與大自然共存的規律
我第一次經歷地震,是在一個深夜。那晚天氣很好,沒有異樣,我很早便睡了。在朦朦朧朧的狀態下,我被一種搖晃的節奏弄醒,我以為是發夢,我打開眼睛,一片漆黑,恐懼包圍?我。我最初不知道是何方神聖,但突然「地震」兩個字打進我的腦海。我急忙走出露台,我住在六樓,滿以為樓下已經塞滿了人群,像日本災難電影的畫面。怎知當我站在露台,外面比室內還要寧靜,街燈下,一個人影也沒有。到了現在,我還清楚記得這個畫面。之後我知道這只是一個輕微的地震,但從那個晚上開始,我隱約明白了一件事情——人與大自然共存的規律。
我們在香港成長,所謂大自然多是課本的圖畫,或是電視旅遊節目中的陽光與海灘。另一方面,不少人常說香港是福地,沒有受過太大的天然災難,比外國好多了。香港是安全地帶,當然是好事,但世間總不能永遠是晴天,我們要學懂預防,也要接受大自然無常的變化。
我們如何面對災難?我看到很多人瘋狂搶購食物和膠紙,儲存食物是需要的,但有需要這樣搶購嗎?山竹走後,我們有否真的把搶購回來的食物吃完?還是最後把食物連包裝拋進垃圾桶?我連續幾天走進超級市場,看?空洞的食物架,直覺我們一直是活在美麗晴天的想像中,缺乏面對災難理智的認識。
山竹是相當狠心的颱風,風力狂而暴。但相對大自然的傷害,人為的惡行更難接受。香港不乏有心人,但這幾天我們還看到這些:膠紙加價至六十多元一卷;機場附近的酒店在星期日加價六、七倍;一些的士、小巴和私人大巴,在星期一無限制地起價。大家都明白「搵食艱難」,但當災難到來時,我們特別需要放下個人的利益,不能趁火打劫。
風暴要來臨,風暴要離開,我們大概不能控制,她們自有規律。但我們可以作好準備,不只是為自己的家庭準備食物和膠紙,我們更要準備與其他人一起,重建社區和生活。
文:黃淑嫻
圖:賴恩慈
.黃淑嫻 -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小說、散文、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第 25 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近作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賴恩慈 - 電影及劇場編導、演員。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鮮浪潮電影大獎等。代表作《女兒紅》(獨 腳戲) 及《N+N》(電影)。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語文同樂 第3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