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中間人接洽 僅少數人知身分
刊登匿名人士的評論文章,對《紐約時報》來說是非常罕見的做法,亦因此在白宮以至傳媒界激起巨大波浪,紛紛揣測追查誰是匿名寫手。《紐時》觀點版主編達奧(James Dao)表示,該名作者數天前透過中間人聯絡他,在報館內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他的身分,但《紐時》有人曾與他直接對話。《紐時》指出,該報甚少刊登匿名文章,部分文章獲許匿名是出於憂慮作者會因此面臨危險。其一例子是今年6月一篇由面臨遣返和黑幫威脅的非法移民撰文,另一例子是2009年伊朗「綠色革命」發生後不久,一名伊朗學生投稿,但因安全考慮,要求只刊名不刊姓。
傳媒人和網上評論者紛紛追尋誰是這個匿名作者,嘗試從用詞文風等蛛絲馬[猜測作者身分。例如錄音節目公司Panoply的監製布魯姆(Dan Bloom)便指文中用到的罕有字眼「北極星」,是副總統彭斯不時在演說使用。霍夫斯特拉大學的語言學家指出,許多公眾人物發表的文章都經編輯,就好像混合的指紋或DNA,你很難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
文中罕有字眼為彭斯愛用
今次事件令人回想起1990年代描述克林頓競選總統活動的影射小說《原色》(Primary Colors),當時眾人紛紛揣測誰是神秘匿名作者,最後部分人透過文本對比推斷出作者是作家克萊因(Joe Klein)。(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