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廢棄魚網俗稱「鬼網」,不但是十大海底垃圾之首,更是不少海洋生物的墳墓。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今年8月試驗推行魚網回收行動,在長洲收集了約40公斤魚網,將廢棄魚網循環再造成衣物配件,例如牛仔褲鈕和尼龍帶扣等(見另稿)。基金會表示已申請環保基金,明年訓練60名潛水員,以及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利用全球定位標籤技術,記錄本港水域的鬼網位置,認為主動清理更能有效解決問題。 WWF研APP記錄全港「鬼網」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海洋)楊松穎表示,香港水域遍佈鬼網,有可能令海龜、珊瑚等海洋生物被纏繞而死亡,根據該組織主辦的「育養海岸」計劃所做的海洋垃圾調查,廢棄魚網及漁具(浮標、魚絲等)分別為十大常見的海底垃圾第一及第四位,顯示問題嚴重。楊松穎促請政府參考外國處理鬼網的經驗,做全港基線調查,以制訂全面處理鬼網的策略。 倡參考外國經驗 做全港調查 楊松穎說,現時政府在處理鬼網問題上採被動策略,例如收到舉報時才清理,鬼網最後被送到堆填區棄置。今年4月楊到德國考察,發現當地利用旁測聲納系統(又名側掃聲納),深測海底100米以下的魚網及大型垃圾,然後派員下水清理,大大減少潛水搜索的時間。其他外國經驗包括NW Straits Foundation於美國西雅圖的皮吉特灣(Puget Sound),利用旁測聲納技術清除近6000件鬼網,救出46萬海洋生物。 本港上一次有系統做鬼網調查已是2003年,當時估算本港每年約有1096公噸海洋生物被鬼網誤捕,相等於本地捕魚量的6.5%;每張鬼網平均纏2.4公斤魚及0.47公斤蟹。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生葉祺臻提醒市民,如浮潛時發現鬼網,應評估當時條件是否適合清理鬼網,例如應二人一組,若其中一人遭網纏荂A另一人可助解圍,切勿單獨行事;另外若發現鬼網纏茯懋銎峸洋生物,應切斷周圍魚網,為生物鬆綁,然後才收集鬼網,減低對生態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