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大辯論下月底結束,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昨發表網誌,稱政府有需要「大刀闊斧」增加住宅地,將目前「供不應求」狀G變成「有求必應」,做法之一是將財政盈餘注資至負責土地開發及供應的「特殊目的」公司。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此舉未必能加快及增加土地供應。 稱須將土地供不應求 變「有求必應」 任志剛昨在網誌稱,若土地市場供不應求、樓價上升,只有政府才可解決,他認為目前本港賣地收入非常可觀,目前政府將巨額盈餘存放在外匯基金,但這筆盈餘更應在港運用,若想回應住宅地的需求,做法之一可將財政盈餘以資本方式,注資至「特殊目的」公司,獲明確授權負責本港土地開發及供應,以落實政府土地供應政策。 任:可消除政府以土地供應牟利誤解 任志剛又認為,住宅地供應數量方面,若要改變市場對樓價「只升不跌」的預期,政府需大刀闊斧增加住宅地,力度要足以將「供不應求」變成「有求必應」;樓價方面,他稱只要住宅地的市場價格高於平均開發成本,政府就應增加供應,此舉有助消除外界誤解政府刻意推行高地價政策、控制住宅地供應以牟利。至於「土地大辯論」各選項,他表明大規模填海是必須的長期項目,「我只是擔心東大嶼都會計劃是否足夠,應否也考慮包括吐露港,以建立一個戰略性土地儲備?」 黃遠輝:土地供應不足是社會欠共識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回應稱,成立「特殊目的」公司只是結合了財政和行政工作,但未必能增加及加快土地供應,「今天供應不足並非財政問題,是我們欠缺社會共識」。他續稱,過往賣地收入可補貼其他公共開支,若該公司獨立運作,政府要有其他財政考量,例如從稅收茪漶A確保維持其他公共財政開支。 城大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為,成立「特殊目的」公司的可能性不大,稱收地爭議大,須協調政黨聲音,又要處理規劃程序、技術評估等,一般公司未必能勝任。資深測量師何鉅業同意任志剛所說的填海造地、大幅調整土地和樓價,但看不到成立「特殊目的」公司的需要,「要立法會同意成立這種公司並不容易,因為此公司擁有的權力及影響或比政府大,港鐵已是一個例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