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倡土地債券及換地制釋新界地 指非公私營合作 助除利益輸送疑慮
【明報專訊】土地短缺問題困擾本港,如何善用新界閒置土地成為政府需要處理的問題。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估計,目前約有4000多公頃的新界土地閒置,倡議引入「土地區劃整理」及「土地債券」方案,政府透過換地及發行土地債券,吸引土地業權人參與,有助整合及加快發展新界地皮。本報翻查過去6年發展商向城規會申請由農地、綠化地帶或棕地改劃作住宅用途的發展項目,最少有6宗較大規模的項目因不符合規劃意向或基建不足而遭否決,涉及逾萬個住宅單位(見另稿)。有業界人士認為,若政府推動公私營合作,透過基建換取一定數目的公營房屋,有助釋放這些土地潛力。
指換地制日韓德沿用多年
港大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昨召開記者會講述建議,9月將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上述兩個方案。研究中心指出,「土地區劃整理」是以地換地的制度,在日本、韓國、德國等沿用已久,私人土地業權人自願向政府上繳一定比例的「發展商責任」土地,例如30%至50%,經過政府綜合規劃及預留比例興建公屋、道路、基建等後,可在原區換取一塊面積較小、但發展潛力更優質的土地,而新發展必須符合審批機制及先補足地價。假設方案在新界1000公頃的私人土地上執行,料可提供最少30萬個新的住宅單位,估計可為政府帶來數千億元的補地價收入。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副主任蔡鴻達認為,該方案可避免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而引起「公憫Q益」的爭議,也能回應新界人士共享經濟成果的訴求,最重要是可釋放土地發展潛力,供應大量公營房屋。
倡土地債券可轉讓 日後可投地
研究中心的另一方案是政府向土地業主發行「土地債券」,價值與發展權益掛u,列明可發展的樓面面積及發行時的票面值,價格會隨市場變動,債券也可以用市價在市場或公開交易平台自由轉讓。到政府完成規劃後,債券持有人甚至其他投資者可用債券及現金競投土地。競投的土地不限於回收後重新規劃的地,亦可以是填海地。
認債券會炒賣 不擔心圍標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主任鄒廣榮稱,土地債券方案透明度高,對穩定樓價作用立竿見影,強調方案與以前的「甲/乙種換地權益書」(先由政府訂立發展藍圖,才收回私人土地)不同,新方案是先交地再規劃,並將容積率列入考慮,並非只用土地面積計算。
鄒認為今次提倡的兩個方案不屬於公私營合作,因不牽涉私人協議,私人土地業權人之間需要競爭,有助消除公撕鴽Q益輸送的疑慮。針對炒賣土地債券的現象,鄒認為短期內可能發生,但價格不會長期處於高位。他不擔心持有債券的地產商圍標,因政府可視乎情?加入其他沒有債券的地產商一同競投土地。
黃遠輝:落實涉極複雜細節
關注團體:討論公平體制需時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上述兩個方案的原則意念是好,但以目前土地價格高企,加上新界土地持份者多,往往涉及祖堂地等複雜業權,牽涉利益太大,相信要落實方案會涉及極複雜細節。他又稱,「土地區劃整理」方案涉及換地,政府需審慎估算地價差異,並令外界信服不涉官商勾結。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認為,兩個方案執行上會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如何建立一套公平公開的體制,執行細節至少要討論兩三年。在土地愈來愈少之下,除非政府有新的土地來源,否則炒賣債券的情?有可能發生。立法會議員尹兆堅認為,土地業權人對土地債券較接受,認為方案照顧到小業權持有人。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