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博覽會百日衝刺 中國轉外貿「風向」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迎來倒計時100天,各項籌備工作進入衝刺階段。自去年5月發布中國將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消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各大外交場合,從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到博鰲論壇,甚至在尚未結束的中東、非洲之行中,都不忘向各國發出邀請。該展會甚至被官方列為中國今年四大主場外交之一,將有10幾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200多名各國部級以上官員、數千家國際著名企業參加。於上海舉辦的首屆進口博覽會實行「雙外原則」,即參展商和展品均為境外法人企業和在境外生產的產品。「賣全球」的中國如今要開始「全球買」了。近期的一系列政策也都指向中國「擴大進口」的外貿轉向:先是去年12月1日調整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今年6月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開展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AEO)國際互認、支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7月,多部委聯合推出《關於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意見》。
政府層面主動「積極擴大進口」,則旨在促進更高品質的發展。
首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從供給結構看,高新技術產品、創意產品、高端名牌等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進口既補充供給,也為實現「後發優勢」提供支援。中國所期望的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正基於此。
其次,倒逼政府改革、企業轉型。改革開放40年,改革進入深水區。主動擴大進口,有助於打破國內的市場壁壘,倒逼政府改革、企業轉型,如提升營商環境、推動內部制度調整、促進企業創新等。
有分析認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意義堪比61年前的首屆「廣交會」。經濟封鎖時代,以出口為主導的「廣交會」讓更多產品走出國門,換取外匯,為新中國經濟建設作巨大貢獻。當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進口博覽會則對內提升開放水平,對外搭建各國互利共贏平台,維護貿易自由並提升中國全球治理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