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一名「文物醫生」,每每空閒之時,楊文宗總會一頭扎進壁畫館中,對茪@幅幅古代壁畫凝視許久。在他看來,雖然歷經千年,時光和塵埃或多或少會遮蓋住些許壁畫的光彩,但其傳承的歷史信息卻絲毫沒有流失。但是由於檢測手段有限,壁畫顏料中很多信息無法通過肉眼去徹底解讀,這也一度讓楊文宗不無遺憾。然而中國首個古代壁畫典型顏料庫的啟動,使修復困難的問題得到解決。國際領先的光譜成像技術與傳統文物保護完美融合,不僅從本質上真實還原了歷史,同時亦再現了古人的精湛技藝和聰明智慧。
在中國古代,一旦有人去世,特別是王公貴族,家人總會奉請繪畫高手,用名貴顏料和寫實的手法,在其墓葬中描繪大量反映逝者在世時工作和生活場景的壁畫。這些壁畫歷經千年再次面世後,不僅有助於考古工作者了解墓葬主人的生平功過,同時有助於今人更好地解讀關於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
「造成墓葬壁畫產生病變最大的『殺手』是由壁畫所處墓葬地下不穩定的環境因素所致,如地下水,歷經千百年地下水的毛細作用,壁畫實際上已經很脆弱了,除了空鼓和霉斑,很多顏料顆粒都以粉狀的形態附茼b牆壁上,你吹一口氣可能就會全飛掉了。」前半生幾乎都在和壁畫打交道的楊文宗,對於壁畫的特點和習性早已了然於心。
楊文宗表示,壁畫出土後,首要便是分析檢測,以便了解它的成分和內部微觀結構,進而保護或修復文物。以往傳統的檢測手法是必須要取樣的,而取樣多多少少都會對文物有些損害,但是從國際遵循的文物保護理念來說,應採用無損或微損手段進行檢測分析。「你看一幅壁畫,實際上就那麼幾筆,就勾勒出來了,那麼它所用的顏料是非常少的。你想想,一幅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壁畫藝術珍品,哪怕是取幾微克的顏料,就像針尖大小那麼大,都會造成壁畫最為珍貴的顏料層的損失。」
此外,壁畫不像金屬器皿般經過人們加工,大都是就地取材,由泥土和顏料組合而成,所用材料都很脆弱,因此就要進行加固。但是文物的加固是有嚴苛的要求,必須是最小人工干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實現壁畫的無損化檢測就迫在眉睫。
或許是一種機緣巧合,就在楊文宗和其所在的陝歷博苦苦追尋新的檢測手法之際,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西安光機所)的介入,讓壁畫無損化檢測一下子變成了現實。該所光譜成像技術歸屬中科院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光譜成像技術在文物遺產修復保護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基於對文物保護共同的理念,雙方迅速達成合作,攜手創建中國首個館藏壁畫典型顏料光譜數據庫,將現代最尖端的光譜成像技術引入傳統文物保護領域,實現壁畫無損化檢測。
而在建立顏料庫引入光學技術後,對於需要填充加固的空隙,就不用僅憑經驗和傳統的機械辦法,而是通過光學對其內部結構進行不接觸掃描,對其空隙率和微觀結構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對於最為重要的顏色保護,楊文宗表示這是最難的,因為古代壁畫都是採用礦物質顏料,因而不僅要保證顏料的安全,同時還要確保原有顏色不能變色。
因此在對顏料進行加固時又受到很多限制,很多手段都無法使用。但是通過光譜成像技術得出的數據,就很容易了解各種顏料的特性和特徵,甚至是古人製作壁畫的工藝,通過他們最原始的信息為科學保護和修復壁畫提供準確依據。
「文物有歷史、藝術、科研三大價值,我們現在引入光學技術解讀壁畫,實際上就像是和古人進行的一次面對面的對話,將他千年前的思想和藝術風格真實完整地還原出來。」楊文宗認為,壁畫保護的最高宗旨就是要保持其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