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是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殉難120周年,然而座落在其家鄉湖南瀏陽市、有逾470年歷史的「譚氏家廟」,卻遭當地政府清拆。譚嗣同幼年時曾在該家廟讀書,譚氏族人對家廟被拆表達強烈抗議,質疑政府十多年前將附近地皮售予地產商,如今是替對方開路建樓。 譚氏族人向內地傳媒表示,當地政府今年3月曾表明,清明節前就會拆除祠堂,但之後未有實行。上月雙方再開會,政府人員亦承諾不會強拆,聲稱「肯定會與譚氏族人達成協議,政府不會做出違背良心的事」。不料本月13日,政府突然派挖掘機到場,剷平家廟,連祠堂內的祖先牌位亦遭殃及。 當局辯稱非譚嗣同祖祠 譚氏一族在明朝從江西遷到瀏陽,先後在當地建立三座家廟,其中兩座已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拆卸。 是次被拆的浦梓港譚氏家廟早年設有私塾,曾任湖廣總督的譚繼洵及其子譚嗣同,亦在該校接受啟蒙教育。譚嗣同更曾為家廟撰寫對聯,「為人樹起脊樑鐵,把卷撐開眼海銀」。 譚嗣同因「百日維新」失敗,於1898年9月被清廷處死,年僅33歲。家族後人稱,當年譚嗣同被殺後,由族人經水路,把屍體護送回瀏陽。而譚嗣同安葬前,族人亦曾在浦梓港譚氏家廟舉行祭祀。 當地最後一座譚氏家廟被拆後,譚氏族人紛紛表達不滿。當地荷花街道辦事處則辯指,該祠堂既非譚嗣同祖祠,亦未被認定為文物,故當局的清拆行動並無問題。譚氏族人反駁指,譚嗣同所屬氏系與浦梓港譚氏皆來自同一族。 族長譚和平又指家廟被拆實際上與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有關。據稱,政府早於2003年已將譚氏家廟附近土地賣出。譚氏後人翌年介入,並對外呼籲保護譚氏家廟,此後該塊土地未能發展。惟事已至此,他們只能向地方政府提出訴求,希望異地重建一座譚氏家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