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塑膠垃圾被沖到大海以後,經常會因為大自然的破壞而碎成塑膠微粒(microbeads),然而塑膠不會被細菌和黴菌分解,就會一直以微粒的形式存在,甚至被動物攝入體內。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在東京灣與琉球座間味島收集雙殼貝,發現這些貝殼體內積蓄大量塑膠微粒。 共同社報道,直徑在5公釐以下的塑膠垃圾就算微粒,而容易被生物吃下的塑膠微粒大約是0.02公釐至0.08公釐,肉眼已經看不到了,這麼小的微粒很容易進入濾食性動物的體內,而雙殼貝就是這樣維生的。 高田秀重的團隊從2015至2017年期間,在東京灣、川崎市採集淡菜(又稱紫貽貝,可食),在琉球座間味島採集環紋肩石蛤,結果採集的27隻貝類堻檢出了塑膠微粒。琉球座間味島的貝類比較嚴重,每1顆平均有23個粒子。東京灣河口的貝類也檢出較多粒子,川崎市的淡菜每1顆平均有10個粒子,除了粒狀的塑膠以外,纖維狀的微塑膠也得到確認。 初步分析認為,琉球座間味島因為海流的影響,海岸經常出現會出現來自亞洲各國各種塑膠垃圾,顯然塑膠微粒污染已經遍布全球,這也與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團隊在本月發表研究成相符。 本月的G7峰會期間,歐盟和加拿大已通過「削減海洋塑膠垃圾目標」的文件,然而日本和美國卻拒絕簽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