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推動太陽能發電,於大型基建設施包括水塘及污水廠安裝大型太陽能系統。環境局長黃錦星表示,水塘的清涼及開揚環境,令太陽能系統的產電效能較一般本地屋頂裝置高約20%,為香港日後發展大規模浮動太陽能發電設施奠下關鍵基礎。 黃錦星及發展局長黃偉綸昨分別發表網誌表示,兩人早前一同參觀船灣淡水湖的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黃偉綸表示,水務署正探討在水塘安裝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的潛力,現首先在石壁水塘和船灣淡水湖進行先導計劃,各安裝352塊太陽能板,設計功率同樣為100千瓦,預計每個系統每年發電量均為12萬度,相當於36個家庭一年耗電量。 發電系統成雀鳥棲息地 黃錦星在其網誌的片段顯示,兩人在出發參觀船灣淡水湖的太陽能板系統前,黃錦星兩次向黃偉綸表示,環境局推動環保政策,需要跨局合作。兩人在交換吉祥物「大撠迭v及「滴惜仔」時,再說要「加強合作」。 黃錦星表示,在水塘引入太陽能發電,有助減緩氣候變化,又可保護水資源,包括減少食水蒸發及控制水藻增長,此外,先導計劃更顯示,浮動太陽能系統產電效能較天台安裝太陽能板高出20%,相信與開揚及清涼的環境有關。另外,該兩套太陽能系統成為雀鳥棲息地點,證明人工裝置亦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成本700萬 約25年回本 資料顯示,該兩套太陽能系統總成本合共約700萬元,以每度電約1.154元推算,需要25.2年才可回本。水務署曾評估,全港水塘只要撥出約兩成面積安裝太陽能板,每年產電量可達5億度,相當於全港耗電量約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