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浸信會愛蘆懋|服務處「社區人士身心健康狀G調查」訪問逾2000名巿民,近三成半受訪者超越精神健康警戒線,受精神問題困擾;近兩成受訪者自覺經常感到有精神壓力。該機構的精神健康綜合服務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提醒,大眾要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刻意逃避無助解決問題,又建議享受興趣,建立能力感,改善精神健康。 逾八成感難以享受生活 愛蘆懋|服務處於去年7至11月以街頭訪問及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2100名15歲或以上市民,按「一般健康問卷」量度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G。問卷列出12項身心狀態,受訪者以0(完全沒有)至3(經常)評價各狀態於過去一個月內出現的頻率,得分15或以上可界定為受精神困擾。結果顯示,有34.5%受訪者得15分或以上,超越精神健康警戒線。機構由此推算,全港逾200萬人受精神困擾,認為情G令人憂慮。 調查指出,受訪者經常出現的身心狀態首位為「覺得自己總是感到有精神壓力」(18.8%),其次為「因擔心一些事情而失眠」(12.7%)。12.4% 受訪者認為自己間中或經常「能夠享受日常生活的活動」,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難以享受生活。調查顯示,生活習慣對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有顯著影響,受訪者愈多有益身心的習慣,包括每天進食蔬菜水果、睡眠不少於6小時等,精神健康愈理想。 年紀愈輕 精神健康愈差 調查亦發現,年紀愈輕,精神健康狀G愈差,15至24歲受訪者平均分為14.32,為各年齡組別中最高。機構「社區人士身心健康狀G調查」研究員駱曉瑩表示,15至24歲受訪者普遍生活習慣較其他年齡組別較差,如較多吃甜食和消夜等,或因此影響精神健康。 醫生﹕心理影響生理 應建立健康習慣 家庭醫生林思睿表示,心理會影響生理狀態,如經常頭痛可能是壓力引致,應多留意自己身體狀G和情緒。林又說不少市民欠缺自我保健意識,生活模式不健康,建議應痡`參與體育活動和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如作息定時、均衡飲食,才可使身心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