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兩月是日本賞櫻季節,香港也見櫻花,惟品種多來自台灣而非日韓,「樹博士」詹志勇曾解釋:「有句成語叫『水土不服』,北方的樹拿來南方種,怎會開心?」養育文學人才亦一樣,若搖滾詩人卜戴倫(Bob Dylan)在港出道,六十年代高唱反戰歌曲,今日他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六之三) ■書籍介紹 《什麼是文學──文學常識二十二講》 作者:劉再復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 售價:98元 簡介:書籍特別適合對文學感興趣的入門者。文學評論家、學者劉再復開課,沒有陳腔濫調,踏實地引用各種文學創作、作家例子,淺談文學的意義 ■書目摘錄 天才是從哪堥茠滿C我當時的演講一開始就說,關於天才的來源,有四種說法:(1)天才是上帝給的,即天才完全靠天賦。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意思恐怕也是說天才是天生的。(2)天才是父母給的,意思是說,天才是遺傳的,人的才能是祖先的基因所決定的。(3)天才是老師與民眾(社會)給的,意思是說,天才是教育的結果。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以為,天才需要土壤,沒有土壤,天才生長不起來,他說的「土壤」是指「民眾」與「社會」。他說得很好: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堛漫ヰ哄A是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有一回拿破崙過Alps山(《明報》編按:即阿爾卑斯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走,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比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 魯迅提醒社會,一定要給天才以生長條件,如果天才一有靈感或一有特別的思想,就視為「異端」加以撲滅,那就沒有天才了。 還有最後一種看法,即認為天才是自給的,全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勤奮,自己的毅力、定力、耐性等等。以上四種意見都對,都道破了天才發生的部分真理,只不過前兩種強調先天,後兩種強調後天。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我上中學、大學時,老師告訴我一個天才的公式,這就是流傳得最廣的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的公式。大家可能也早有所聞,他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後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John B.Watson)對這一公式作了一個字的修正,意思全變了。他說,這個公式不應是加法,而是乘法,也就是說,天才乃是百分之一的天賦乘以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這個字改得好,這樣就更準確,更有說服力了。天賦雖然只有一分,但如果沒有這個「一」字,即天賦為零,那麼,後天再努力也是有限,甚至是白費;但有了這個「一」之後,勤奮或三十三,或六十六,或九十九,乘以「一」就大不一樣了。乘法公式仍然強調勤奮的重要,只是實事求是地加了個天賦的前提。有人擁有這個前提,有人沒有這個前提,即使有這個前提,其前提的內涵也不同,必須去發現,去試驗,去找到最適合發揮的處所。中國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也常常觸及這個問題,承認有天賦的、無師自通的生命大現象。孔子將人分幾類,有生而知之,有學而知之,有困而知之。其實,人的大知、真知,總是兼有三者,即兼有生而知、學而知、困而知。孟子講良知良能天生就有。人生下來就擁有區別於動物的不忍之心,也就是「性本善」,這對不對,也爭論了兩三千年了。我們最好不要陷入爭論,還是面對自己關心的文學問題。 整理:蔡康琪 圖:三聯書店(香港)、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316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