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8年3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報告政府未來工作時,宣布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港澳和廣東9個城市將聯合發展。面對經濟發展急速的內地城市,香港投入大灣區的建設,是徒為他人作嫁衣裳,還是能為香港發展爭取更大空間呢?
事件背景
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及廣東省9個城市(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2016年區內人口約6774萬,生產總值近1.4萬億美元,佔全國生產總值12%。區內製造業發達、供應鏈完善,大灣區對外貿易頻繁,近年亦為高新科技企業的集中地。在協同效應下,三地政府希望做到「9+2大於11」,創造更大效益。
料成生產總值最高灣區
大灣區發展參考國際的區域經濟體規劃,例如美國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日本東京灣區等,結集區內城市的優勢,互惠發展。2015年,大灣區首次寫入國家文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粵港澳三地2017年7月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確立合作重點領域,涵蓋經貿金融、環境、醫療、教育培訓等,並提及「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樂觀估計,大灣區2030年生產總值將達4.62萬億美元,超過東京灣區的3.24萬億美元和紐約灣區的2.1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生產總值最高的灣區。
●相關概念
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Bay Area)
同城化(urban integration)
粵港合作(Hong Kong-Guangdong co-operation)
●評論摘錄——政治角度
應守一國兩制「三不」
如何在加強經濟合作過程中,避免一國兩制的實踐不符合李(克強)總理強調的『不動搖、不變形、不走樣』,是個必須妥善處理好的問題。——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
同屬中國齊發展共贏
當然會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我們和其他國家都可以共同發展、互利共贏,何?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解讀
成功或意味一國兩制終結
大灣區內有粵港澳3個不同的關稅區、制度、法律體系等,有意見認為「一國兩制」在大灣區的合作下面對挑戰。資深媒體人陳立諾指大灣區的成功,可能意味香港所能扮演的歷史角色的終結,香港最終可能被納入「一個國家一種制度」的框架中。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2017年3月在報章專欄寫道,大灣區內截然不同的政治、社會體制,各自實施不同的法律制度,大灣區各市在加強經濟合作過程中,要努力維持「一國兩制」,確保不會損害港人權益。
堅持兩制 各自發揮優勢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8年3月舉行記者會。被問到香港有聲音擔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影響「一國兩制」,抹去「兩制」界限,令香港失去原有的獨特優勢,李克強回應,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然」會堅持一國兩制方針,相信港澳和內地會發揮各自優勢。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前系主任張贊賢2017年7月向報章投稿,亦提到不少港人因中央政府牽頭的區域規劃,憂慮一國兩制的未來。他建議中央可協助構建區域性府際合作機制,例如讓中央部門如發改委、商務部與衛生部等協調區內各市,突破行政壁壘,並容許持份者在機制內有正式參與的渠道。張贊賢亦抱着樂觀態度,認為中央可透過大灣區的規劃重建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比如中央應容許在「一國」與「兩制」之間的政策空間下,容許香港的核心價值如表達意見及資訊自由,在大灣區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和實踐。
●評論摘錄——社會角度
樓價低宜置業
他們(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樓價只是我們的幾分之一,甚至有些地方十分之一、八分之一,會否住在那裏,然後來(香港)上班都是一個想法?——財政司長陳茂波
考慮當地醫療教育配套
政府鼓勵市民去當地退休不只考慮當地經濟水平,你買不到香港的醫療制度、教育和其他軟件。——新民主同盟范國威
.解讀
擴大生活圈子 內地退休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何建宗2018年3月在報章撰文提出,港人可以在大灣區完成置業夢想和退休。
他引用數字指出,深圳東部靠近未來蓮塘口岸的樓宇,現在只是大約5000至6000元一平方呎,約是香港市區樓價三分之一或以下,中山或珠海的樓價更低至1000至3000元一平方呎,相信對退休人士或不需經常回港人士有很大吸引力。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2017年3月稱,「大灣區」未來是「一小時生活圈」,市民可更方便地使用鄰近地區的娛樂資源,令生活更豐富多姿。
不過,傳媒人曾志豪2017年4月曾在專欄中,對官員大力推銷大灣區表示不滿,批評香港官員不設法解決香港現存的問題,包括樓價貴、生活水平高,反勸香港人北上定居,認為是失職塞責。新民主同盟范國威2017年4月出席電視節目時指出,港人回內地退休居住,不能只看內地的公路網、鐵路網等硬件是否完善,同時要看教育、醫療、房屋等社會及文化軟件。
擴展市場 增工作機會
陳茂波2018年1月在網誌表示,大灣區對香港有志創業的青年意義重大,例如起步市場能擴展至大灣區內6700萬人口。他亦提到,成熟的交通網絡令民眾可於大灣區尋找工作機會,突破個別縣區經濟結構的限制,便利有意到大灣區營商、學習或生活的港人。
何建宗2018年1月時再撰文,則分析港人在內地生活的社會和醫療保障問題。他指出,現時於廣東省居住、就業和讀書的港人,或未有購買社會保險,內地社保和香港強積金戶口亦無法互通,兩地政府需解決。但他同時補充,內地正研究允許未就業、未就讀的台港澳居民購買社保,港府亦透過「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為部分合資格長者提供高齡津貼。他認為種種措施深化三地合作,未來會有更多政策保障港人在大灣區甚至內地其他地區生活的福利。
●評論摘錄——經濟角度
功能合作致互利雙贏
將大家(大灣區城市)的功能合作、配對好,做好規劃,相信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會做到互利雙贏。——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
吸走港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
大灣區城市聯合發展,必然包括建設更多城際快速通道,打破人流物流樽頸,這對香港是有明顯風險的,就是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更容易被吸走,遷移到灣區內經營成本較低城市……談大灣區發展而不提區內競爭對香港可能產生的威脅,是不負責任的。——資深傳媒人劉進圖
.解讀
「錯位發展」 優勢互補
時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2017年4月時稱,中央盼各城市「錯位發展」。「錯位發展」是內地用詞,指各城市發展所長,互補優勢,避免惡性競爭。譚志源另舉例,香港因土地有限、人手成本上升等問題,貨櫃碼頭吞吐量逐年下降及被內地港口超越,香港應改向高增值行業發展,如海事相關保險及法律服務。他強調「錯位發展」非要求香港放棄部分產業,反而是規限內地城市與港競爭。
全國政協副主席、時任特首梁振英一直大力推廣大灣區,他2017年5月接受媒體專訪,表示香港長於金融業和專業服務,其他城市的產業結構則可填補香港的空白,例如中山的裝備製造業、佛山的陶瓷工業。
資深傳媒人劉進圖2017年11月於報章撰文,指大灣區發展對香港有明顯風險,因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更容易流失到大灣區經營成本較低城市。但他並非反對大灣區的規劃,而是建議各地政府放眼區外,做好區內教育、環境保護,把人才和資金從長三角地區及京津冀地區吸引過來。
為發展放棄本地優勢如「自閹」
本土研究社成員彭嘉林2017年4月則撰文質疑香港如因發展大灣區而放棄發展本地優勢,是「自閹」城市功能和經濟自主。他回應譚志源提出遷走貨櫃碼頭時,強調航運物流是香港的重要產業,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仍佔全球五甲,放棄後難以保證「騰走了籠,真的可以換來鳥」*。他認為1980年代大量香港工廠北移後,珠三角地區把香港的工業資本和人才招攬走,並吸納技術,使香港錯過本地工業產業升級的機會,造成今日香港金融、服務業和地產業的經濟單一化局面。他擔心大灣區發展會重蹈1980年代的覆轍,使香港的經濟結構進一步依賴中國。
*註:「騰籠換鳥」是近年內地的經濟轉型策略,意即把低階技術產業搬移到其他省市,引入更先進的產業,城市轉型升級,並促進區域合作和交流。
[通通識 第5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