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彭浩翔劇本投稿格式要求(節錄)
■每頁上下左右須留有空位,上下邊界2.54 cm,左右邊界3.17 cm
■中文字須用新細明體,字體大小12級
■英文及阿拉伯數字用Times New Roman,級數同上
■角色對白不可用「“”」,須用繁體中文「「」」,中文逗號為「,」,「,」為英文版本,省略號是「……」,而不是「......」
「處女」之苦
「我對他人的要求只是冰山一角,海底隱藏的是對自己的不滿。」彭浩翔稱每次公開作品前,早已被自己挑剔千次。《春嬌救志明》其中一幕,數名好友為了鼓勵失戀的春嬌(楊千嬅飾),如拍MV般唱起《傳說》,走位流暢多變。他幾年前已預告演員準備此曲,而演員為此定時相約於K房練習。片場內他不如平日隨和,會大罵演員,「你聽我講!你跟我演!」《破事兒》演員鍾欣潼坦言每逢拍攝時,便變得討厭彭浩翔。
《志明與春嬌》、《春嬌與志明》、《春嬌救志明》三部曲,由余文樂與楊千嬅主演,故事始於香港實施室內禁煙法後,志明、春嬌躲在後巷抽煙認識、相愛散聚與成長。他喜歡台灣樂團五月天的歌曲《志明與春嬌》,故將歌名變為戲名。戲中主角乾冰倒入馬桶、騰雲駕霧一幕,是他十多年的愛好。他常於電影呈現日常對話的歧義,如將春嬌的寵物命名為「跟住」,續集志明問起:「『跟住』點啊?」春嬌以為問的是兩人感情的發展,但志明問的是寵物的近G。
首集拍成,首日票房僅得11萬,「你不用緊張地說,不好就是不好,它(票房)真是不好啊嘛……」記者仍斟酌「票房仆直」的用字時,彭浩翔已快快補上,「嘛」尾音拖長幾拍,語氣跟戲中主角如出一轍,「余文樂看完劇本後,便知道志明就是我,春嬌說話像我的太太,所以他演戲時常常觀察我」。電影累積口碑,最終首集票房攀升至700萬。2010年彭浩翔夫婦開始旅居北京,電影續集便定於北京發生。
戀戀雙城
彭浩翔當時住近北京商廈林立的地段,空曠人少,過不了從前的生活,「在香港我乘地鐵、光顧茶餐廳,很享受跟不同人聊天」,開啟微博成為了解當地的一扇窗。「(音樂人)金培達叫我開的,當時我連facebook也沒有。我問微博留言的人是誰?他說不認識。」他開設網上信箱,解答網民煩惱,結集成《愛的地下教育》,回信口琣p當地人,熟練地穿插道地用語,如「幹啥」、「不把哥當兄弟」等。他不怕與網友爭論,如於內地拍電影時,演員的帽子被風吹走,路人拾遺不還,拍攝被迫暫停。他在微博講述此事,卻被網民批評小事化大,更指劇組應自我檢討,為何沒有後備道具。指摘焦點一下子由偷帽者變成彭浩翔,太太勸他別與陌生人爭論,但他堅持繼續,「網絡不應只存在一種歪理,亦需要另一種聲音平衡」。
回答如何於內地保守的市場劈開缺口,彭浩翔略皺眉:「內地觀眾丁點都不保守,市場只壞在沒有分級制度,大人只能看闔家歡的戲。限制……這是所有製作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吧。」他知道暴力、驚慄等類型片難於內地公映,「《維多利亞壹號》講買樓殺人,只能拍成港產片,片商的預算便減少,那又拍不拍?」他認為在有限資源下拍出好作品,才是藝術家。他首部電影《買兇拍人》2001年開拍,投資金額不多,片商還指定主題為「殺手」。在有限資本下,他顛覆了殺手配備精良的形象,省略槍林彈雨的場面,寫金融風暴同樣衝擊殺手生計,需要四周招攬殺人生意,落泊潦倒。公司後樓梯、辦公室先後成為電影《破事兒》場景,他指荇鄐W平日用來寫稿的錄音筆亦曾為道具。《低俗喜劇》拍攝12天,成本800萬,票房收3000萬,獲提名6項香港金像獎,「有些年輕導演常發片商脾氣,怨不夠錢,可能有人稱此為藝術家脾氣,但我覺得這跟藝術家毋關」。
無聊事認真做
彭浩翔讀中學時曾五度轉校,經常逃學,不是匿藏校內一角看書、賭錢,就是乾脆逃到校外看戲。他回首過去也說了一句:「好亂七八糟。」他記得有年考試所有科目不及格,家長日過了不久,照舊央求母親帶自己看電影《監獄風雲》,母親散場後叫他多看兩次,「你長大後監都有得你坐」。不尋常的親子對話吸引觀眾的視線,他記得當時十分難受,但後來理解母親的想法,因為父母視成績為一切,「科科不及格,還不是坐監?」首次應付公開試,只有中文與中史及格。他討厭考試,但好學,會將工聯會進修課程冊子帶回家,高高提起、再摔到地上,翻到哪頁就報讀該課程,於是讀了「密閉空間核准工人訓練課程」,學習在沙井、渠道等工作,現在路邊遇上沙井工程時,也有衝動上前幫忙;亦讀過急救課程,以為可與女同學練習人工呼吸。
中學畢業後,他曾往台灣讀書,不到半年就花光學費,加上成績欠佳,便退學返港,任職亞洲電視綜藝節目編劇,後來轉往商台宣傳部,開始創作短篇小說。有次吃下午茶時,香港著名作家、編劇及導演陳慶嘉(筆名阿寬)說:「你故事中的天馬行空,除了象徵你具想像力,還表示懶。」他的一句話,換來彭浩翔的25萬字、首部長篇小說《全職殺手》。動筆前,他主動認識、訪問本地殺手,叫身在美國的兄長蒐購暗殺教材,花了年半時間寫成小說,出版社形容為「刺客的百科全書」。他花費心力甚鉅,只為向前輩阿寬解釋:「我可以懶,也可不懶,所以(當時)最後選了懶。」懶人現在已進化成「病態工作狂」,訪問當天早上7時起來讀《聖經》,目的是挑戰自己:「我想挑戰面對不太感興趣的書籍時,我也能讀得完。」解悶方法就是找出疑問,如「〈創世紀〉提到第五天才出現白天與黑夜,那頭四天如何計算日數呢?」全場無言,只記得有色鏡片後仍然藏茞斑U,笑容混雜三分狡黠。
寫!別思考太久
彭浩翔曾拍攝短片《暑期作業》,講述小學生開學前一天從未做過暑期作業,忽發奇想欲暗殺班主任,阻止他發現自己欠交功課。後來的作品如《破事兒》、《伊莎貝拉》等亦涉及校園生活,他認為很正常,「每個人成長都會影響創作,沒人能逃避」。他建議欲投身創作行業的學生,「寫!別思考太久,寫完聽意見」。他27歲開始拍電影,35歲才掌握到如何當導演,需要的是過程,「美國推理作家Lawrence Block說過,工匠手製第一張椅子,不會賣給別人。廚師煮第一道菜,不會拿來招待客人,那為何編劇、作者要求首次推出作品,就一炮而紅?」
文:蔡康琪
圖:曾憲宗、資料圖片、影片撮圖
[語文同樂 第3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