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走入吳燕玲在葵涌工廈的設計工作室,見到不少器材。吳說最新器材來自挪威,將傳統在「格仔紙」上設計的過程電腦化,冀藉此保留貴州項目幾近失傳或難織的設計圖樣。被問及工作室能否收支平衡,她說只要能支持自己不斷研發的理想,「心理上」已收支平衡。 吳燕玲憶述,工作室現址曾為皮革廠和酒倉,由零開始裝修,她初期找不到所需器材,承諾自己若項目收入能扺消其他開支,就添置一款新器材,結果這幾年都能兌現承諾,兩個月前引入的挪威器材,是一台織錦提花(jacquard)機器,她期望用於智能紡織,將「格仔紙」(設計用的紙)起稿過程由繪圖軟件取代,再將檔案匯入(input)電腦,並能人手監控每一步驟,提高實驗的可能性。 港入口器材少限制 便利創新工業 父母是香港人的吳燕玲,在英國讀書,她認為英國文化較開放,鼓勵創業。其後她到北京工作,看到在當地創業的法國人都懂得說中文、融入當地文化,令她覺得在欠缺歸屬感的地方亦能有好的事業,因而也萌生創業念頭。她在2014年來港,形容為工作室花盡積蓄,「差不多嫁了給它(工作室),但唯有嘗試,才能領略箇中趣味」。她說香港未必是最有創意的城市,但入口器材限制不多,有助鼓勵創新工業發展,地理上又近深圳,可促進兩地合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