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想當科學家
報告指逾五成大學生望成職場精英
【明報專訊】隨着時代的發展,似乎愈來愈多的大學生不想當科學家。日前,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發布《大學生使命擔當調查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58%的大學生希望成為職場精英,僅有15%的大學生希望成為專業領域內的一流專家。
據了解,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聯合全國19所高校,展開大學生問卷調查,最終獲取6050個有效樣本。為保證樣本科學性,本次調查的抽樣方案設計遵循隨機抽樣的原則,同時考慮地理位置的代表性,學校的層次分佈,兼顧科學性與便利性的原則。經過計算,本次調查各份問卷的可信度大部分在0.7左右,最高可達到0.89。
「職場精英」吸引力遠大於「一流專家」
根據《報告》的統計結果,58%的大學生希望成為職場精英,15%希望成為專業領域內的一流專家。對於所有專業,希望成為職場精英的大學生所佔比例都最高,成為專業領域內一流專家的比例遠低於此。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希望成為一流專家的比例高於人文社科專業。
此外,本科、專碩和學碩的專業使命分佈基本一致,博士生則跟其他大學生存在較大差異,博士生希望成為一流專家的比例高於其他大學生。同一學歷層次的學生,其專業使命擔當的分佈基本一致,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專業使命擔當差異較大。學歷愈高,愈多學生希望成為專業領域內的一流專家。
去年,中國科研人員團隊所完成的「非線性地震模擬」,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這成為轟動國內科學界的大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何聰輝,是獲獎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唯一的90後。
在取得這個耀眼的學術成就後,何聰輝卻告訴記者,他未來打算進入職場。「在計算機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已經逐漸出現了工業界追趕甚至倒逼學術界的情況,有很多知名的教授也從高校來到各大公司。這是因為各大公司有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大量數據以及豐富場景,這在學術界是缺乏的。」
「在工業界做出切實能用的產品,實實在在看到能夠點滴改善社會和人類的生活,會給我帶來更大的成就感。」何聰輝說。
對於調查結果,何聰輝認為這個數據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在IT行業,這個數字差異甚至更大,因為更多的本科生會直接選擇工作」。
和何聰輝相反,北京大學地質專業直博生崔一鑫是一位即將走上科研道路的理工科專業大學生,他告訴記者,個人就業需要考慮興趣、專長、薪資、地域等因素,學術崗位在這些方面都可以給予博士生較大的發揮空間,是一種較匹配、較理想的工作選擇。
「因為我正在攻讀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的培養和就業導向本就以學術研究為主。國家在科研領域的投入逐年提升,對學術人才的需求尚未滿足,所以供求兩方面都是利好的。」崔一鑫說。
不少高校教師表示,隨着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眼界愈來愈開闊,個人價值選擇也變得多元化,社會企業的高薪資、多樣的工作模式、靈活的工作環境也很具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當家庭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這一部分大學生希望成為一流專家的比例遠高於其他收入水平的大學生。家庭收入愈高的大學生,其專業使命擔當愈強。
對於家庭背景對大學生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柳卸林表示,「我們這一代年輕時中國很貧窮,我們要走出山村、要有知識,所以我們都希望成為知識分子。現在家庭收入高的孩子衣食無憂,他們對於科學道路的選擇更多是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