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智叻星:金屬加工法
【明報專訊】白銀在古代是世界流通的貨幣,是中國與東南亞等地區重要的貿易工具。香港海事博物館正舉辦「白銀時代——中國外銷銀器之來歷與貿易」展覽,梁天健(啟思小學,五年級)參加「親子冶金工作坊」,以銅代銀,學習金屬加工技巧,認識中國外銷銀器的歷史。
從元代至清末民初的「銀錠」(元寶),到清代始出現的銀兩、銀元,白銀都是國內和海外貿易的通用貨幣,亦會鑄造成銀器,外銷到世界各地。冶金工作坊導師Marco說:「外銷銀器主要在1785年至1940年出現,而明末清初至清代後期、民國時期都有。它們主要由中國銀匠製造,再出口到外國,(顧客)包括鴉片戰爭前後期到中國經商的外國商人,或者達官權貴。」清代中國容許洋商在國內特定地方貿易,他們訂做一些日常用的銀器,當作奢華享受,亦把中國的銀器帶到世界各地。
天健在工作坊學習其中一種金屬加工技巧——戳印(粵音焯)。「戳」指圖章,「戳印」指用槌子敲打銅片上的戳印鑿,以在銅片戳出不同圖案。他用槌子一下下搥在鑿上,銅片全都戳過了,還是無法把圖案、文字清晰地戳印,直至Marco幫天健戳印姓名,他才再次露出笑容。事後他檢討:「我一開始不知怎樣做,我第一次用槌子,一開始拿槌子的姿勢錯了,它(銅片)就會走位。」最後,Marco用繩子穿起刻上天健名字銅片,讓天健把它掛起。但天健說會把它放在書桌上,他笑道:「我已有很多鑰匙圈了!」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3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