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在《施政報告》提出就個別教育範疇成立專責小組,研究相關問題,其中就課程安排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下稱小組)昨日召開首次會議,訂立工作內容,未來將研究及檢討中小學課程及銜接等,最終向政府提出方向性建議,預計需時兩年。 聖保羅男女前校長做主席 教育局於11月成立上述專責小組,主席為聖保羅男女中學前校長陳黃麗娟,成員包括退休中學校長郭永強及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呂大樂等。政府表示專責小組將就4方面提出建議,包括:探討如何讓「中小學課程既嚴謹又具前瞻性,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21世紀學生應具備的價值觀和素質,以應付未來挑戰和社會需要」;研究學校如何照顧學生不同能力及興趣等;研究如何改善課程,「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以及「促進中小學階段的銜接」。小組將與不同持份者會面並收集意見。 料分析全日制及大學門檻影響等 據悉,因討論範圍廣泛,小組一個月最少開會一次,討論的議題包括檢討教育改革後的現G,例如是否達到原定目標及檢討成效等,又例如入讀大學的收生門檻有否影響學生選科。在全人教育方面,因現時坊間對全日制有不同意見,據悉亦會研究全日制對學生的影響。在中小學銜接方面,消息人士指現時政府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需要檢視當中的課程重點。消息人士又說,現時因小組尚在初步探討階段,加上範圍廣闊,預計最初數次會議將用於釐清工作方向及範圍。 教局:功課量非功課時間長主因 另外,在昨日的立法會會議上,熱血公民議員鄭松泰就中小學家課問題提問,包括會否抽查中小學家課的質與量是否合適,以及過去3年學校在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和中學文憑試的表現與其家課質量等關係。教育局書面答覆稱,《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指出學校需考慮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制定適切的家課,另亦應考慮家長意見。局方指近3年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反映,功課量不是決定學生做功課所需時間的主要因素,強調學生對家課感到有壓力的因素複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