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天文台研究發現,樓宇密集的九龍半島受熱島效應影響,夏季市區溫度較新界地區高逾8℃;另外又發現市區樓宇佈局及土地用途均會影響通風及日照,公園或樹木較多的地方會較清涼,也較快降溫。天文台希望數據有助改善城市規劃,為市區降溫。
九龍每0.5平方公里裝小型監測站
天文台與中大地球系統科學系合作,於九龍半島設置33個體積如鞋盒的小型氣象監測站,可安裝在路邊燈柱或公園草地,形成氣溫觀測網絡,透過收集各站溫度數據,分析不同天氣條件下,城市較細範圍的微氣候變化和特點。「盒子」的「心臟」是一枚外表及大小與水銀電池相若的微型溫度感應器,外面加上一個天文台設計的溫度輻射防護罩,成本約1000元,每5分鐘收集數據一次,內置電池可使用一年。
現時天文台於全港設置36個溫度監測站,平均約28平方公里一個;天文台於九龍半島建立的氣溫觀測網絡,共有33個「盒子」,即平均每0.5平方公里有一個,密度較全港設置的溫度監測站高56倍。
結果顯示,九龍市區夏季氣溫普遍較新界高,但溫差會因風速有分別。以今年10月22日早上6時30分為例,市區如紅磡、旺角、油麻地及尖東等,較打鼓嶺氣溫高4℃至5℃,路邊氣溫較打鼓嶺高逾5℃,公園或樹木較多地方如九龍公園,溫度高3℃至4℃;翌日本港氣象條件相若,但市區氣溫較打鼓嶺高7℃至8℃,路邊溫差最高達8.2℃,公園溫差6℃至7℃,相信與各區平均風速變弱有關。
樓宇佈局土地用途影響溫度
研究又發現樓宇坐向會影響溫度,7月25日下午2時數據顯示,奧運站附近3個「盒子」錄得的溫度及上升幅度有明顯差異,海輝道公園溫度最低,錄得32.5℃;櫻桃街公園北部,即奧海城3期對出「盒子」錄得逾35℃,是3個站中最高,降溫速度最慢,估計與「一字排開」樓宇阻礙通風有關;櫻桃街公園中部遠離海邊,但最高只有約34℃(見圖)。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陳營華表示,10月22及23日氣象條件相若,但23日各區風速下降,故受熱島效應影響的市區更熱,但兩日都有共通點,就是公園或樹木較多地點溫度較低。
陳表示研究團隊曾駕駛裝有溫度及風速計的流動監察車在市區游走,實時收集數據,結果與監測網絡數據相若。他說數據暫只作觀測用途,未來會使用高解像的熱成像攝影機,在空中拍攝九龍半島熱力分佈,再轉化成空氣溫度,更仔細得出市區產生熱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