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伴隨物流訂單的增加,快遞垃圾量也在增加。為了競爭,各大電商都在包裝上下足工夫,過度包裝產生的大量快遞垃圾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環保問題。
「拆個包裝都很費勁」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的小蔣告訴記者,他「雙十一」買了幾雙襪子和一點零食,但紙箱卻是一大堆。幾雙襪子竟用了一個鞋盒大小的紙箱包裝,用膠帶纏繞。裝零食的紙箱更大,而且都是分開包裝。「層層包裹,拆個包裝都很費勁。」小蔣說,「為圖方便,個人比較喜歡網購。但每次最犯難的就是收到快遞後的包裝太多。攢起來賣吧,也不值幾角錢。自己租的屋子不到10平方米,多了實在沒地方放。住在5層,扔到垃圾箱也不方便。」
記者在北京西三旗龍鄉小區裏也看到,垃圾箱根本容納不了體積較大的多個紙箱,大部分都堆在垃圾箱旁邊。
在校學生是「雙十一」消費的主力軍之一。小朱是在北京讀研的學生,他對記者說:「現在快遞包裝得太多了,一方面令人感動,另一方面也讓人發愁。宿舍空間小,就放在樓道裏。因為纏了太多膠帶,回收的人都不想要。」
按照常理說,過度包裝會增加成本,電商這樣做會得不償失。但京東的快遞員李師傅告訴記者:「以前書、衣服都用塑料包裝,沒有用紙箱,包裝也不複雜。可後來,圖書或者衣服被擠壓變形,用戶投訴愈來愈多。現在公司基本上都是用紙箱,而且裏面還有一層層塑料等內包裝。」
李師傅說:「不是不想講環保,有的商品還真沒辦法。比如有的顧客網購葡萄酒,運輸過程中為避免破裂,只能在裏面塞泡沫,中間用膠帶緊緊纏住,裏三層外三層地去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