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獎﹕抒情傳統 承傳文化 《香港的抒情史》
【明報專訊】《香港的抒情史》蘊含了中國傳統的抒情文化,作者陳國球教授點出,抒情在中國文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探討文化、中國和現代之間的接觸。
「抒情」二字出自屈原的「發憤以抒情」,而在文化的流傳中都不斷反映抒情的一面,「所謂的抒情並不是現代人理解的風花雪月或浪漫愛情,而是人的情感如何與內心及外在世界溝通和產生衝突,由此流露出個人的內心情感。」另外,陳教授以書中最後一篇〈放逐抒情──從徐遲的抒情論說起〉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抒情和放逐的關係。他認為,香港的抒情遠遠超越風花雪月的境界,甚至承擔了很大的文化意義。「情」本身具流動和變化的特質,它不斷影響大家的生活,由此可見,抒情長期與我們常在,根本不需要放逐才呈現。
本土文化 由情開始
陳國球教授指出,香港的文化結構特別,其環境承擔了某種文化傳承的特色,若現代文學史只以白話文學或新聞文學作為重點,這做法並不適合香港。因此,陳教授嘗試將一些貼近民間的題材與整個香港文學結合起來,以廣闊的視野探討文本和文化的問題。例如他以戲曲《帝女花》去論述政治與抒情,又以南音《客途秋恨》探討香港文化養分的獨特性等等。
此外,他還引伸美籍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提出的地方感觀念(sense of place),帶出書中重要的概念─「香港文化的空間」:雖然大家身處不同的空間,但當空間從「space」變成了「my place」,則在物理層面上,加入個人情感和價值觀。陳教授以葉輝的詩作〈彌敦道〉為例︰「新的紀元回顧上一世紀的六十年代,中間時空的穿插、文化的關連,情感的穿越非常精彩。」讀者能透過作品感受到過去記憶的情感。他強調,這種觀念能理清我們與香港的關係,從這個角度去分析香港的文本,無論戲曲、南音、詩詞等等,都可直接感受到作品帶給讀者的力量。
◆評審評語
本書聚焦香港本土文學及文化論述,以抒情史為香港文學史的側面,對《帝女花》、《客途秋恨》之研究特別深入。素材豐富,更呼應時代,並不單純是文學研究,也突顯作者之文學理念。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葉輝及鄭曦暉主持,逢周六晚上9時30分於港台第二台(FM 94.8 – 96.9)播出,港台網站(radio2.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Mine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
「香港書獎」由香港電台文教組及香港出版總會合辦,旨在推動優質閱讀文化,表揚優秀中文出版書籍。《開卷樂之第十屆香港書獎特輯》可於網頁重溫︰rthk.hk/10thbookprize
整理:吳麗沙
圖︰香港電台、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2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