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大肝膽胰外科臨牀副教授吳國際被指本月13日在瑪麗醫院為一宗換肝手術監刀途中離開3小時,到一間私家醫院為其他病人做手術。涉事的瑪麗醫院換肝病人現時情况穩定,但至今仍需卧牀及持續發燒,更出現手指發黑徵狀。有外科醫生稱,一般換肝病人約兩周便可出院,上述病人康復進度較「不理想」。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盧寵茂稱,吳國際的兼職合約中未提及工時,但吳在瑪麗醫院的工時甚至超越其私家工作時間或全職醫生。
一般兩周出院 醫生:康復不理想
據了解,涉事病人已轉往普通病房留醫,情况穩定,新肝功能運作正常。病人雖已清醒,可與身邊人清晰對話,但仍未能下牀及進食,亦持續發微燒及乏力,更出現手指發黑徵狀。有外科醫生說,一般換肝病人術後10至14日便可出院,今次病人康復進度較差及「不理想」,暫未知是否因換肝手術時間較長,使用的強心藥較多而影響血管運作,病人因而需留醫一段時間才能康復。
該外科醫生說,換肝病人血壓一般較低,故手術期間需使用強心藥維持正常血壓,手術時間愈長,用強心藥會愈多,對血管影響就愈大,強心藥會收縮血管,從而影響其他器官如腦及心臟等的功能。他指愈早移植入新肝,新肝及早發揮作用,便可減強心藥劑量,一般病人術後一至兩日便會停強心藥。該醫生又指,涉事病人獲捐贈的肝原屬30多歲的年輕人,質素很好,故暫未能確定病人是否因被拖延換肝而影響術後康復進度。
醫局醫生:屍肝等愈久毒物愈多
另外,有醫管局器官移植外科醫生指換器官分秒必爭,已離開人體等待移植的肝臟會代謝出有毒物質,等候時間愈長,屍肝的有毒物質愈多。他強調,其團隊從不會在換器官手術期間離開病人,「這是不道德」。
盧寵茂:吳工時超全職醫生
盧寵茂昨早接受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訪問時說,吳國際的兼職合約中未提及工時,但吳在瑪麗醫院的工時甚至超越其私家工作或全職醫生,重申換肝團隊人手少,故安排醫生「機動性當值」,以應付隨時出現的換肝手術。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稱,院方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成員分別來自港大醫學院、醫院管治委員會等,而盧寵茂在調查中暫未有擔當任何角色,相信其公開立場不會影響調查。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昨對事件表示關注,指瑪麗醫院已成立調查委員會,倘發現有人為失誤、手術程序不當,醫管局會嚴肅處理,並向公眾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