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已經結束一個多月了,
但事實上,10月份還有另一場國際電影節:
Planet In Focus Film Festival!
對於紀錄片愛好者來說,
這也是欣賞來自世界各地新片的好機會!
雖然在公眾中的名氣沒有TIFF大,但「地球焦點電影節」(Planet In Focus Film Festival)也是加拿大重要的電影節之一。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以環境為關注點的影展,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聚焦環境及相關社會問題的紀錄片到這裡放映。在本屆電影節上,還會有三部和中國相關的紀錄片,包括多次獲獎的《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
紀錄片和商業大片不同,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常常並不是搞笑或者刺激,而是更多的反思甚至沉重。有時候我們會想要逃避這些問題,但身邊的很多現象已經在告訴我們,它們已經並不遙遠:多倫多今年10月份的異常高溫,讓大家在不適應中都感受到了全球氣溫變化的壓力;再加上前不久美國佛羅里達州讓成千上萬居民流離失所的艾瑪颶風,以及眼下加州正在燃燒的森林大火,都讓我們感到環境問題的日益緊迫。而紀錄片正是讓我們更深切地去認識這些問題的一種方式:只有先意識到現狀的嚴重性、瞭解其現象和緣由,我們才有可能採取有效的行動、做出改變!
Plastic China: 被禁 多倫多獲獎
獲得本屆電影節Green Cinema Award綠色電影獎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塑料王國》。這部由王久良拍攝的紀錄片此前還在第29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獲得了新晉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受到海外影評人和觀眾的眾多好評。
然而,這部片子在中國大陸尚處於被「禁」的狀態。今年年初,這部電影的媒體宣傳短片剛剛公開時,就受到中國公眾的強烈關注,被社交媒體大量轉發,成為數日的最熱話題。王久良的演講也被廣泛傳播,引發了民眾關注環境問題的討論熱潮。然而幾天之後,所有涉及《塑料王國》的視頻和文字都被刪除,大陸觀眾也無緣觀看完整影片。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眼下非常迫切的塑料垃圾問題。影片從位於美國加州的一個垃圾處理中心開始,中心部門經理告訴導演:所有這些垃圾都將會被賣往中國,因為「中國的市場太好,買主會出別人兩倍以上的價錢。」
於是,歐美人不願觸碰的垃圾,被大量通過海運運往中國各地,幾乎包圍了中國各個省份。中國農村的村民們用人力處理這些垃圾,將它們分類回收。而這種處理方式是如此原始: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之下,他們用手一件件翻撿垃圾,整理出可以被回收的材料。作為中國垃圾產業的最底層,他們獲得的只是糊口的收入,付出的卻是最高昂的代價:健康的身體和正常的生活。
王久良的鏡頭下是山東的一個農村:那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生活在這些垃圾圍城之中,從剛出生的小孩到老人,無一例外。很多鏡頭都會讓人感到觸目驚心:這些農村小孩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垃圾的惡臭之中,吃飯睡覺都在這垃圾和蒼蠅圍繞的環境之下;他們也根本不懂得垃圾的危險,甚至會把廢棄的醫用垃圾拿來玩,完全不知道上面會有什麼病毒……其中一個叫做伊姐的11歲女孩,父母沒錢讓她讀書,她於是背着弟弟妹妹在垃圾中幹活:可以說,垃圾就是她生活的一切。
這部片子的意義不只是展現出垃圾包圍中國的現狀,它更呈現出這些村民的矛盾境地。他們並不是不知道生活在垃圾中的各種健康隱患和環境問題:可是為了能掙一點錢生活,他們顧不上自己的身體以及被垃圾毀掉的生態。面對鏡頭,有村民這樣說:「死也沒關係了,沒錢沒辦法……」
Death by Design:電子時代的危機
另一部由美國導演Sue Williams拍攝的紀錄片Death by Design,則讓我們反思電子設備的毒害。電腦、手機、平板等設備讓我們感到便利甚至上癮,但是被遮掩的,是它們生產過程中所使用和排放的大量有毒物質:硅谷不僅是高科技企業聚居的地方,也是這些有毒化學物質被滲透到土壤中,不知不覺影響居民生活健康的地方。而在生產蘋果設備的中國加工廠,更是充滿了各種危害:工人們每天12小時工作,卻承擔着得不到賠償的工傷、工廠爆炸帶來的傷亡、高強度工作導致的自殺……手機的設計本身,就是讓更多的人陷入不斷更新換代的消費之中,這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但與此同時也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製造出毒害。當我們不斷跟風換機時,是不是也該思考一下每一部手機背後有怎樣的隱藏成本?
Dream Empire:租借外國人
另一部關注中國的紀錄片Dream Empire則展現出一個有些可笑的現象:一種叫做「外國人租借」的生意。原來,現在的很多中國公司為了舉行活動,常常都會租用幾個外國人充當門面,甚至讓他們在會談中扮演角色,想借此提升公司形象。導演David Borenstein想通過這種奇怪的現象來觀察中國:在飛速發展的經濟背後,會催生出怎樣的荒誕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