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國《衛報》報道,繼食水和空氣含膠後,最新研究揭示中國、美國和歐洲出產的海鹽亦含有塑膠,顯示「無處不在」的微塑膠(microplastic)正循各方走進人類的食物鏈。
紐約州立大學地質與環境科學系教授梅森(Sherri Mason)向《衛報》稱,塑膠「無處不在,在空氣間、在水中、在我們所食的海產、所飲的啤酒、所用的鹽裏」。她與明尼蘇達州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領導塑膠污染食鹽研究。他們從美國雜貨店購入產自世界各地的12款鹽(其中10款為海鹽)作研究,結果從產自中、英、美、法和西班牙的海鹽裏找到微塑膠。
微塑膠健康影響未明
專家表示,倘美國人按衛生官員建議一天攝取2.3克鹽,那一年已可能吞下660顆微塑膠。不過,攝取塑膠對健康的影響未明,科學家也難找到不受塑膠影響的人作為研究的對照群組。約翰霍普金斯彭博公共健康學院及亞利桑那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曾撰文道﹕「從母親腹中到死亡,人人在生命某個時段都會某程度地曝露於塑膠污染。美國95%成年人口的尿液中,均驗出雙酚A(Bisphenol A)。」西班牙阿利坎特省大學做海鹽研究的教授科內薩(Juan Conesa)則說﹕「(微塑膠)對人體沒有明確的影響,因為沒有那方面的研究。」
料多數源自即棄塑膠垃圾
研究人員相信,大部分鹽裏的塑膠源自微細纖維和水樽等用完即棄的塑膠垃圾。聯合國資料顯示,每年有多達127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傾瀉一垃圾車的塑膠入海。《衛報》的一項研究亦發現,目前每分鐘賣出的膠樽多達100萬個,預計2050年更增至4倍,但回收速度遠趕不上生產。
梅森希望消費者得悉報告後,不是純粹換牌子或改食餐鹽、礦物鹽,卻依舊每天用即棄杯買咖啡,「我們必須重視塑膠的流向和找出替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