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渴才喝
五個時刻 飲水防血栓
水是生命之源,但很多人對喝水的時機似乎從未在意過,常是渴了才喝。實際上,在適當的時候喝水不但能解渴,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風險。
起床後
早晨是人體生理性血壓升高的時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覺,排尿、皮膚蒸發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起床後飲水有助於降低血黏度,從而降低血栓風險。一般來說,牛奶、果汁、冰水以及鹽水,都不適合作為早上第一杯水飲用,溫白開水才是最好的選擇。
此外,網上有傳言說,「早上喝的第一口水應當吐掉,否則口腔內滋生的微生物會從胃部入血,從而損傷血管。」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一般來說,在胃黏膜完整的情況下,細菌根本不可能進入血液。即便進入了血液,我們機體的免疫系統也會很快將細菌識別並消除。
晨練前後
不少人都習慣晨練後喝水,夏朋濱提醒,晨練前就應少量飲水,這能降低運動引起的脫水、血液黏稠的風險,從而有助預防血栓。氣溫高時,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但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一般150毫升 - 200毫升即可。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飯後半小時
飯後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稀釋唾液和胃液,使蛋白J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建議飯後半小時再飲水,200毫升左右,有助於緩解餐後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則頻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後2 - 3小時,每間隔20 - 30分鐘喝3 - 4小口。
下班前
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的八小時工作而忽略了飲水,從而給血栓的侵襲提供了可乘之機。建議這些人養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別喝太多,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覺前。睡前應抿兩口水再睡覺。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會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象,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時馬上喝幾口。
還需要提醒的是,正常人每天清水的攝入量為2000毫升 - 2500毫升,若太少,體內廢物代謝不出去,影響身體健康;若太多,則會加重腎臟負擔,也不可取。已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除飲水外,應定期去醫院作血液黏度的相關檢查,如發現血液黏度已增高,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降低血液黏度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