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日立秋,天文台卻預計今起連續3日酷熱。正為天文台改良酷熱天氣警報系統的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最新分析發現,持續高溫會推高死亡風險,連續5個熱夜的當日及翌日死亡率較非天熱日子高近11%;一周內出現最少5個熱日及熱夜,死亡率更大升15.61%。研究團隊認為,數據反映熱夜或對健康有較大影響,建議政府在酷熱之夜提供更多避暑設施。
明報記者 陳柔雅 曾映妹
未來3日持續酷熱
天文台昨午約12時發出酷熱天氣警告,預料未來兩三日仍酷熱,最高氣溫持續達33℃。香港是位於亞熱帶的高密度城市,夏日常見持續高溫,理大及中大研究團隊就此分析健康風險,在2007至2014年逾28.4萬宗死亡個案中抽出酷熱天氣日或熱夜的死亡個案,再分析6種持續高溫情境(見表)。團隊按天文台標準定義酷熱,日間最少有1小時高於或達到33℃屬酷熱日(下稱熱日),熱夜為當晚溫度高於或達到28℃。
研究首部分檢視各情境最後1日及其後3日的死亡率,顯示連續5個熱夜下額外總死亡率最高,達7.99%,同一情境的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的額外死亡率亦達7.74%及8.13%;連續3個熱夜的死亡率亦升逾7%。連續3個熱日下的整體及心血管病死亡率則升約8%,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升約7%。研究推斷,連續熱夜愈多,死亡率會愈高。
研究﹕連續熱夜愈多 死亡率愈高
此外,研究分析高溫情境最後一日及其翌日的死亡率,結果連續3個熱日,以及連續5個熱夜的情G下,會推高死亡率逾10%;一周內有至少5個熱日及5個熱夜,死亡率更大升15.61%。這反映經歷一段時間、斷斷續續的天熱日子後,短期內引致的死亡風險可能會較高。
參與研究的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員何鴻澤表示,過往不少研究探討熱浪(heat wave)的影響,但未必反映港人面對的實G,因為本港持續酷熱日子不多,但經常天熱,只是氣溫較浮動,今次則較全面探討各類高溫情境與死亡風險的關係。他指今次未有分類城市或鄉郊個案,這將是未來研究方向之一。
翻查資料,自天文台1884年有紀錄以來(除1940至46年外),本港熱夜及酷熱日數雖有浮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去年本港酷熱天氣日及熱夜日數為38日及36日,分別創下最高及第二高紀錄。自1975年後,本港每年都有熱夜,2015年創下最多熱夜紀錄,共37個熱夜。今年暫有13個酷熱天氣日及19個熱夜。
熱島效應 不利市區晚間散熱
對於本港熱夜愈來愈多,領導研究的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指出,「城市熱島效應是熱夜的主兇」,不斷在市區見縫插針起樓,難以通風,且缺少綠化環境,不利市區晚間散熱,致夜晚愈來愈熱。他說,今次數據主要反映熱夜或對市民健康有更大影響,認為政府可考慮在熱夜提供紓緩設施,包括增設更多避暑設施或平安鐘服務等,長遠可從城市規劃等方面入手改善問題。
吳恩融表示,研究團隊正與天文台合作,檢視及研究改良酷熱天氣警報系統。他認為可考慮分開檢視熱日與熱夜,或不同區域的氣溫對市民的影響。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