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市建局昨確認,以約市值半價租出14個位於旺角安置大廈的單位予社聯,再轉租予社福機構作共住式過渡住房。過往社福機構辦平租房間並不容易,有機構指過往承租單位後既要維持平租,又要付款裝修和添置家具;另有機構指過往在尋找單位時,在租金及使用條件上要與業主多次商討,因此對社聯當「包租公」的計劃感興趣。
善導會﹕須說服業主接納更生者入住
香港善導會總幹事吳宏增稱,該會去年7月推行「甦屋計劃」,承包單位轉租予單身男更生者,未來9月亦將於新蒲崗開設另一間「甦屋」,租予單身母親更生者及其未成年子女入住。
吳總結過往經驗稱,跟他們接觸的業主多是出租唐樓,部分更為高層單位,未必適合年長或育有幼兒的婦女。吳亦提到,他們過往在尋找單位時,除了要業主願意低價出租外,更要和業主商討是否願意接納更生者入住,又需得業主同意改動單位間隔。吳宏增對社聯的計劃感興趣,但表示要進一步了解計劃的理念、目標、可行性、效益等,再決定會否參加。
裝修添家具墊支租金 樣樣要錢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賴建國稱,機構過往在承租唐樓單位後,要維持以低於市值的原則出租予基層,但又要付出大筆金錢裝修和添置家具,更可能要代繳管理費和雜費,甚或要代有經濟困難的租戶墊支租金,「錢從何來?這已令計劃的可持續性成疑」。他說部分租客寧願犧牲活動空間,也要求有獨立廁所,認為共住計劃不容易推行。
推行「光房計劃」並吸納逾40名業主參與的「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說,過往推出社會房屋計劃時沒人理會,現在有其他機構協辦亦屬好事,並表示會進一步了解社聯計劃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