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7月是種米忙碌的時節,全職農夫信哥趕茼炯峞A又趕荋*情A才可於農曆七月和十月收成;而首次成功種米的農夫新丁家樂指出,看茪@株株稻穗愈見豐實,稻子垂得愈低就愈高興,盼藉田地告訴更多人,米是從土地而來,要學會珍惜。 信哥指出,早於2014年,曾有一眾年輕義工農夫到他位於元朗攸潭美所租的土地種稻米,惟去年再試未能成功;今年家樂加入,續與其他有經驗的年輕農夫開墾土地,復耕稻米,由耙田、插秧到灌溉,看蚑_穗發芽到變得結實,歷時約4個月。 記者上周到訪禾田,跟信哥的指導從稻穗拔下一粒飽滿的稻子,放在兩齒間咬下的剎那,聽到清脆的「卜」一聲,嘗到甜甜的味道,信哥立即解釋,稻米已「上漿」,即割禾的日子指日可待,家樂興奮表情頓現,「粒粒皆辛苦」的經歷不言而喻;家樂指出,農地是教育大眾的地方,「讓下一代知道不是去超市要米就有米,事實上種米要4個月,看到這塊田,就學會珍惜」。 難忘一飯之恩 投身本土農業 信哥憶述,1959年「游水」到澳門時,曾受一飯之恩,「當年沒幾多餐食得飽,一人半碗飯就好開心,記在心頭幾十年」,所以希望復耕本地米;他又指出,年輕人入行除了需要土地,亦需資金建農舍及買工具,他樂見政府推行新農業政策,但更希望政府可帶頭守住農地,並了解小農真正的需要,以提供實質支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