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檢侵權品飈4倍 拘主婦增
【明報專訊】本港售賣侵權物品現象方興未艾,海關今年首半年檢獲的侵權物品,不論實體店抑或網上交易均有上升,實體店侵權物品的檢獲量,較去年同期增逾4倍多。被捕者中,家庭主婦及無業者亦較以往增逾六成。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高級監督葉慧嬋表示,侵權用家有普及化趨勢,物品亦「大眾化」,不再限於高級品牌及潮流產品,廣至嬰兒服飾及兒童故事書等,「實體店假貨扮真貨;個別人士則以為講明仿貨就無事」,顯示本港版權意識依舊薄弱。
首現兒童故事書 仿真度極高
葉慧嬋表示,檢獲的侵權物品以衣服配飾、皮革類(手袋及銀包等)及手表等為主,但今年初首次發現有侵權兒童故事書,估計或成新趨勢。葉表示海關經舉報後發現,有38歲家庭主婦在網上以763元,出售一套共138本侵權故事書,有買家接洽才入貨轉售,而正貨售價為4140元。葉形容該套故事書仿真度極高,版權持有人多番驗證後,確認侵權書沒有印上國際標準書號(ISBN),該主婦其後罪成,被判處12個月感化令。
檢網售侵權品總值升1倍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檢獲的網上售賣侵權物品有14,362件,較去年同期的11,458件上升25%,檢獲物品總值亦大增近1倍,至148.2萬元;而今年上半年檢獲的實體店售賣侵權物品共有14,025件,較去年同期的2,688件大增逾4倍多,檢獲物品總值亦大增3倍多,至103.5萬元(見表)。海關今年上半年共拘捕101人,較去年同期的99人微增2%,學生被捕人數雖較去年同期減14%,但家庭主婦及無業者則大增62%,去年上半年共拘13人,今年同期已增至21人。
暗示非真貨同犯法
葉慧嬋表示,網上售賣侵權物品者除了用「高仿」、「玩具表」等用語,亦新興以「真假自辨」、「1:1」及「not real」等字眼暗示產品非真貨。而實體店則多先用網上平台宣傳,以「開倉大平賣」等招徠,誤導消費者。海關估計,冒牌服飾多以正貨價20%至80%出售,利潤可達來貨價一至四成不等;冒牌皮具更低至正貨價的10%至30%,利潤更達來貨價三至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