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人以「服裝醫生」形容裁縫,不論縮水的禮服,還是過長的褲子,一經其手便可改造成時尚衣物,更可按身型裁製出獨特的服裝。曾為英軍、港英政府高官妻子做衫的七旬婦人,巧手密密縫補逾50載,在中環見證小店變名店、橫街變得遊人如鯽。時代變遷,租金急升令其店舖愈搬愈細,但她仍堅持裁縫工作,希望為本土小店留下一絲氣息,更希望延長夕陽工業的雲霞。
明報記者 曾映妹
「這一行好困身,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來做了。」一手按着紙樣,一手沿紙樣在布上畫線條,71歲的郭范婉鴻(郭太)娓娓道出15歲時,因家庭經濟需要,於7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的她,輟學跟隨裁縫爸爸學師,約一年後父親因病離世,轉由同當裁縫的哥哥教授,兄妹二人「拍住上」。工作室在60年代由九龍搬至中環,她主要處理哥哥洽談而來的工作。
英軍常辦晚會 日夜趕製華麗晚服
本港製衣業在60至80年代最蓬勃,無論男士西裝還是女士禮服,裁縫都能一針一線縫製出來。「早上6點幾起身,凌晨4點幾睡,不知工作多久,只知客人翌日要的衫褲當晚要趕起」,日以繼夜工作,把布疋變成華麗服裝,當時她主要為駐港英國海軍工作,「幫他們做的衫大多數是晚裝」。
郭太說,「英國人好識享受生活」,英軍時常辦晚會,故找她裁製晚裝及外套。八九十年代期間布政司霍德的太太都是她的顧客,「那時有個外國太太來做衫,做完沒時間取,叫一個女仔來;那個女仔說是布政司霍德夫人的秘書,過來拿衫;要不是秘書來,我都不知道她是霍德的太太」,憶起往事,郭太形容霍德太太斯文有禮,「沒有架子,幾好傾」。
哥哥做垃圾蟲服裝
50年代,港人衛生意識不足,霍亂、天花等迅速傳播。港英政府在60年代起加強宣傳清潔香港,1972年設計綠底紅點的垃圾蟲,找人扮演垃圾蟲仔,呼籲市民勿做「人見人憎垃圾蟲」。提起垃圾蟲,郭太突然眼發亮光興奮道:「我哥哥是做香港第一條垃圾蟲的人!」她依稀記得自己幫忙剪過綠色布,唯當時不知製成品為何物,「只見他走出走入,未知忙什麼」,直到完工穿上身,始知是垃圾蟲。
嘆以前中環很靜 現行人快「似風推」
守在中環逾半世紀,見證平靜的中環漸變得水泄不通,「以前的中環很靜,沒有現在這麼旺,只是下班時間比較多人」。郭太說,那時的店舖主要賣相機等較普通的物品,「(那時)沒有大牌子的店,如要買大牌子,要到皇后大道中,橫街比較少」。談起中環轉變,終日埋首工作的她原說感受不大,但細訴下不禁感慨,「(以前)街邊都有人推車仔、賣牛雜魚蛋等,現在不知不覺間就沒有了」。
除了消失的手推車,位於街邊的士多也被連鎖便利店取代,「以前會跟士多老闆閒聊,現在便利店買完要快點走,否則阻人做生意」。她又覺得中環人行路快得「好似風推」,她只得靠邊慢走。
舖愈搬愈小 不捨放下針線
其兄長約30年前移民澳洲,她留在香港密密縫,惟製衣機械化下其客量大減,「手做就仔細點,機製產量比較好,逐件做始終不及機快」郭太淡淡道出兩者優劣。租金急劇上升,令其店舖愈搬愈小,最近更搬到北角,收支僅僅平衡,年逾七旬仍堅持工作的她不覺得有什麼過人之處,「不捨得放下針線,做得多久便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