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劉曉波生於吉林長春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原本是北京師範大學講師,從1980年代開始投身思想啟蒙運動,多次發表文章、對公眾演講,表達其自由化的主張,被稱為「文壇黑馬」。
棄任哥大訪問學者 六四前返國
1989年民運爆發後,他放棄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發表翌日返抵北京投身民運,更發起「四君子」絕食,並在6月4日凌晨帶領大部分學生撤離廣場。在「六四」後,劉曉波多次協助天安門母親群體整理資料,呼籲國內外關注天安門母親;又多次介入維權運動,關注獄中政治犯、作家及他們的家屬,又成立獨立中文筆會,提倡言論及出版自由。
2010年獲諾獎 劉霞遭軟禁
劉曉波的一生中先後四度繫獄,累計長達15年。他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入獄,是緣於2008年組織修訂《零八憲章》。《零八憲章》談及未來中國政治應實現和平轉型、實施憲政,但被當局認為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國內的簽署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拘禁。劉曉波入獄後,最終在2010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當局亦從當年開始軟禁其妻子劉霞。劉曉波投身民運30多年來,先後獲得全球多國相關獎項如海爾曼人權獎等共達10多項。
逝世後即撤戒備
劉曉波昨日逝世前後,瀋陽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戒備森嚴,在當地採訪的記者多被便衣人員以數人一組貼身跟蹤,對方有意阻擋拍攝,又拒絕表明身分,在記者的5至20米範圍內如影隨形。醫院對面的酒店要求住在臨街房間的記者換房或者搬走,酒店大堂亦有便衣盯梢記者。在劉曉波逝世、遺體被運走後,醫院及酒店中的便衣陸續撤走,劉曉波生前可能住的23樓病房,則有工作人員拆走一些設備,亦不再阻攔記者出入,醫院門前的警車亦數量大減,昨晚醫院記者會結束後,對記者的跟蹤亦已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