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存爭議 料未能載核彈
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昨向本報表示,他同意朝鮮今次試射「洲際導彈」成功,但估計其洲際導彈和核彈小型化的技術仍需數年時間發展成熟。另一方面,他相信美國攔截朝鮮這類導彈的成功率估計在九成以上。
核彈小型化需時
西方國家與朝鮮提出不同的導彈最高發射高度,為2300公里與2802公里之別。外界普遍以導彈發射最高點的3至4倍,作為推測導彈實際射程的參考,即今次「火星14」射程估計最少介乎6900至8406公里。
對於今次發射的是否屬洲際導彈,中國跟西方專家並不一致。美國專家認為超過5500公里已算洲際導彈,但黃東稱,按中國較嚴格的標準而言,超過1萬公里的才能算洲際導彈,火星14只屬於遠程導彈。他稱,火星14的射程雖未能覆蓋全美國,但威脅到美國本土的說法成立。
黃東認為朝鮮今次試射「洲際導彈」,合乎外界對其導彈發展進度的預測,然而需待朝鮮再試射及觀其結果,才能肯定技術趨向穩定。朝鮮核彈頭小型化技術亦要數年時間發展,因此估計還未達到讓洲際導彈搭載核彈頭的實用化階段。黃東又稱,朝鮮昨用於試射導彈的發射車,是中國為朝鮮度身訂做。
美國是否可防禦朝鮮導彈亦備受關注。美國軍方在5月宣布首次成功測試模擬攔截洲際彈道導彈,但有分析質疑成果。不過黃東相對樂觀,他指美國在加州和阿拉斯加部署約40支可隨時運作的陸基中段攔截彈(GMD),另有「標準3型」艦載反彈道導彈,而現階段朝鮮估計可能只有約3支洲際導彈。此外,美國實行「兩支導彈攔截一支」的策略,其攔截成功率估計可逾九成。明報記者 曾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