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歸後多場社會運動,包括2012年國教科事件及2014年佔領運動,新生代扮演重要角色。回歸後立法會議席增加,理論上年輕人參政的機會亦增加,然而本報訪問民主派、中間派及建制派的年輕梯隊成員,各人政治立場雖不同,但同感政府過去忽略年輕人的想法,而年輕人要從政成本更大、代價高。雖然如此,3人對新政府抱荋蟀腄A對參政仍有憧憬。 明報記者 楊康琪 梁智康 30歲民主黨袁海文﹕政治空間收窄 要適應現實 民主黨區議員兼司庫袁海文入黨約8年,他認為一國兩制近年愈來愈走樣、政治空間收緊了,中央的包容力比昔日小,「年輕人要適應客觀的事實,就是『西環』干預、收緊,要在這之下尋找最大的(從政)空間」。但袁相信溫和民主派的路可發展下去,對在香港從政的前景仍抱希望,「我幾肯定政治是我終生的事業」。 法國交流遇罷工 驚歎社會胸襟 袁海文憶述,大學時曾到法國交流,見證火車工人全國大罷工,抗議政府削減退休福利,最令袁驚歎的是社會有胸襟容許大罷工、容許人民為自己的權益發起行動,這觸動袁以行動改變社會。後來機緣巧合在理大認識民主黨黃碧雲,隨後在民主黨實習時認識何俊仁和劉慧卿,因十分敬佩二人而決定入黨,「從政初衷是希望可以令社會更好」。 袁海文認為最近5年政治氣氛有很大改變,認為在內地干預和特首梁振英管治下,政黨、市民和政府之間的信任不斷下跌;經歷了中央政府頒布一國兩制白皮書、政改、銅鑼灣書店事件等,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亦下降。袁說回歸初期,中央對香港沒有太大干預,但現時就多了「西環」干預,加上中央對「港獨」勢不兩立,採取不理後果的方式去打擊,袁認為年輕人要適應這個客觀的政治事實,從中尋找最大的空間。 成立組織開放區議會 增民間參與 「我是一個區議員,在議會仍有空間做事。」袁舉例最近在區議會成立「社區參與圓桌會」,理念是開放區議會,讓市民及民間團體直接就地區議題提出意見,增加民間參與度。袁說這些項目並非對抗的政治活動,是可以不知不覺中影響參與的市民。袁海文認為有時政治人物受到政治氣氛影響,處事態度會強硬,但相信這不是唯一的作風。 被問到對在香港從政的前景,袁海文明言「我既然從政,當然是覺得仍有希望」,更笑言「無人會去做萎縮的生意」。袁希望新政府上任後,社會氣氛會改變,「期望林鄭月娥會好過梁振英」,但會繼續做監察政府的角色。 (系列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