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歸20年,教育制度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將增50億教育經常性開支。教育是來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每年有數百個師訓畢業生執起教鞭,他們如何看現今教育生態?
明報記者 黃津琪
1997年出生的劉卓欣經歷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教育改革,現於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修讀英語教育,一心想當教師的她,上大學後突然心生猶豫,她擔心自己也會被制度磨蝕,終有一天成為那種「沒有火,當打份工」的教師。
一度猶豫 怕終有一天「打份工」
20歲的劉卓欣是教改「產物」。她上大學後曾到觀塘區一間主要是基層學生入讀的小學觀課,令她對教育抱有懷疑。
該校有不少新移民學生,有些學生12歲仍讀小四,聽不懂廣東話,上數學課時「在講第幾頁都不知」,等揭對了,教師已在說下一頁。「當時教圖形面積,他連長方形的長、闊是什麼都不知道,面積以乘數來計算也毫無概念」。卓欣按捺不住上前教他,「我之後問他,聽極也不懂,不怕嗎?他說不怕,很多同學也聽不懂」。她指出,教師上課需趕及進度,即使明知有學生追不上也未能及時協助。
參觀國際學校,卻是另一風景,學生滿是笑臉,沒功課、沒考試,卻對學習充滿熱情,每一堂也有兩名教師,確保能為學生解惑。國際學校的課程彈性;上科學課,學生可研究紙飛機,也可製作迷你機械人。卓欣尤為深刻的是,一名在該校工作了5至6年的教學助理對她說,「沒遇過不想學習的小朋友」。
卓欣回想兩年前一個補習學生的空洞眼神,「她成績很差,沒有興趣,十問九不答,對所有事都提不起勁,用盡所有方法都提不起她的興趣」,卓欣指那學生對她衝擊很大,不禁長嘆一聲,「她只是中一,但已討厭學習」。
觀課:基層生聽不懂 國際校生愛學習
卓欣現時正為一名小二生補習,英文科要求寫作80字的短文,小朋友辛勤地完成了,教師卻說「不夠字、句子不夠長、vocab(詞彙)不夠多」,學生感挫敗而寫到哭了。一次,小朋友在課堂上完成了一篇作文,教師在旁邊寫了「well done」,最終卻只得C+,「他覺得,做了但卻不成功,很挫敗」。學生一次測驗不懂分generous(慷慨)和humorous(幽默)而回家改正,「他連慷慨是什麼也不知道,他怎會懂得那個字的英文?」
卓欣認為,香港教育制度令人卻步,「教育就好似為了應付考試,全人類得一個目標,便是如何用最短時間把文憑試需要考的內容塞入腦,彷彿愈早學愈能成功」,惟她最終還是希望「跳進制度,改變制度」,主要幫助本地生,「特別是最需幫助的成績較差或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弱勢學生進步空間很大,希望可改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