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當局正在打擊學術欺詐,此前一份國際醫學期刊撤回了中國作者在過去五年內發表的107篇論文,構成史上最大的同行評議造假案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期刊的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表示,之所以撤稿,是因為同行評議流程(由一名獨立學者建議發表一篇論文)已被「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故意破壞」。中國科技部上周表示,這起事件「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該部誓言對學術造假「零容忍」,承諾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有些涉事論文作者可能被剝奪學術職務,他們承擔或正在申請經費的科研項目已被暫停。
《金融時報》報道,學術出版是中國遭遇假冒商品、銷售數據或評論造假的最新領域。電子商務受到一波又一波虛假訂單的困擾,其目的是提高在線賣家的排名,電影院線也捲入一項上座率造假爭議。
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領先者的努力,已經使其成為全球第二大學術發表來源。
然而,《浙江大學學報》的張月紅總編表示,學者們受到發表不了論文就不能晉陞的壓力,產生了不利影響。
近年來,中國在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爆出的學術醜聞激增,在科學出版工作中率先採用反剽竊軟體的張月紅表示,生物技術領域尤其是一個「重災區」。
去年,食品和藥物監管機構發現,81%的藥物審批申請,在製藥公司被要求核查其臨H數據後被撤回。
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邁克爾·格列內森(Michael Grieneisen)和張明華合寫的一篇論文,美國曾經在30年期間一直在學術撤稿方面「領銜」世界,但在2009年被中國超越。
中國英文科技論文編輯聯盟(ASEC)理事長夏華向(Harry Xia)表示,自2010年以來,中國和美國的撤稿數量都繼續偏高,但考慮到論文的絕對數量,中國的撤稿率與全球平均水平大致相符。
夏華向補充說,不同點在於,中國的撤稿更有可能涉及學術不端行為。追蹤學術撤稿的非政府組織「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數據顯示,就同行評議造假導致論文被撤稿而言,中國領先世界。
2015年,《英國醫學期刊》的出版商BioMed Central以涉嫌同行評議造假為由,撤回了43篇論文,其中41篇出自中國作者之手。
此外,根據科學刊物《自然》(Nature)的編輯之一卡倫·卡普蘭(Karen Kaplan)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編輯公司的興起導致研究人員不僅花錢請人校對或檢查英文翻譯,而且請人進行專業審議,甚至補充數據。
中國政府支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表示,2015-16年期間被主要國際出版社撤回的117篇中國論文中,有28篇曾經過中介公司潤色,甚至有一些是花錢請人代寫的。
「中國撤稿率較高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在知名期刊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能獲得大筆獎金,」撤稿觀察聯合創始人伊萬·奧朗斯基(Ivan Oransky)表示。
在中國,不僅是高校研究人員,就連執業的醫生都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才能獲得晉陞。
「中國需要讓科學研究平靜下來。這堛漪膍s界太浮躁和缺乏耐心了,」張月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