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於3月行政長官選舉落敗的曾俊華,曾說「不希望再聽到有人說要移民」。若我們仍選擇扎根在港,不到異地做「二等公民」,必先考慮如何解決住屋需要。現屆政府雖為打擊樓價創新高已多次推出「辣招」,但樓價仍然沒有最高,只有更高。買不到、租不起似乎成為常態,茤苳嶀ㄓ硊U住愈細。如何令香港人安居樂業,將會是新一屆政府的一大難題。
?全球住宅租金排名(見表)
◆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
美國研究顧問機構Demographia就全球9個國家共406個房產巿場研究,有以下結論:
99個屬「可負擔」(affordable)的標準,樓價入息比率為3.0或以下
116個屬「適度地難以負擔」(moderately unaffordable),樓價入息比率為3.1至4.0
97個屬「嚴重地難以負擔」(seriously unaffordable),樓價入息比率為4.1至5.0
94個屬「極度嚴重地難以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樓價入息比率為5.1或以上
?2017年十大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巿(見圖)
◆香港茤苳廗U住愈細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及房屋政策研究中心獲中大知識轉移基金資助,與全港關注茤苭郊x合作研究,2015年透過實地測量、訪問租客、批則核實等專業研究方法,就60多戶茤苳嶊滲痕驉B家庭收入和居住面積等調查,以探討香港茤苳嶍痕鬫收入比率的真正變化。得出的數據與2013年政府委託「政策二十一」進行的茤郇晙d比較,結果如下:(見圖)
◆宜居城巿的目標
自1970年代起,政府約每10年便檢討全港發展策略,上一輪檢討是2007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 2016年,政府推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審視跨越2030年的規劃策略和空間發展方向,以應對未來的轉變和挑戰。政府的發展策略涵蓋三大元素——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新的經濟挑戰與機遇、創造容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當中「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是指:
.更新殘舊而人口稠密的地區,改善都市氣候,以及應對綠化、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不足等問題
.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令新發展區可以有最佳發展
.以鐵路為本的集約發展模式、混合便利日常生活的設施、鼓勵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活
.加強各區的連接、便利行人及單車使用者
.保護和推廣獨有的城市特色,包括特色街道及本港獨特的「城、鄉、郊、野共融」景致。保護具價值的文物建築和歷史氛圍,並增強軟實力
.把都市氣候及空氣流通的考慮因素納入新發展區的規劃及設計、增加休憩用地
.善用自然資源和水資源
.重塑公共空間及改善公共設施
.促進社會共融的規劃和設計,滿足老齡化社會在需求上的轉變、締造家庭友善的建設環境,及支援青少年發展
?國際人均居住面積 (見圖)
◆樓價未必窒礙宜居度
在《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中,2017年香港再次蟬聯榜首,排在此榜第6位的墨爾本,雖然樓價入息比率同是「極度嚴重地難以負擔」,但該城巿在2016年被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評為最宜居城巿,香港只排在43位。宜居城巿的排名就以下5個向度評分:社會治安、醫療衛生、教育資源、環境及基建。墨爾本已經連續6年成為「最宜居城巿」,證明樓價未必窒礙宜居度。
政府2016年推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明言希望規劃香港為「宜居的高密度城市」,承認本港宜居度的表現「只屬一般」。我們需要應對高密度發展帶來的問題,例如狹小的居住和工作空間、高昂樓價、交通擠塞、熱島效應等。政府於同年10月開展半年諮詢,諮詢期於2017年4月完結後,開展技術評估後定稿,整項《香港2030+》研究目標在2018年完成。屆時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上任,且看她能否在「熱廚房」內完善處理香港的房屋政策。
文:楊淑敏老師
[通通識 第4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