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6寫作卷考評報告曾這樣評價考生:「觀察較粗疏、文筆欠細膩:敘事描寫須抓緊人物、事物、景G的特點下筆,惜多數考生的觀察力不足,寫不出熱鬧的氣氛,如有考生寫謝師宴會在酒店舉行,未能藉勾勒宴會廳佈置,以烘托熱鬧的氣氛;寫人物時也未能藉衣著、舉止、神態等呈現畢業生和教師的心情,故此大部分的文章也是以記事為主,而應多下筆描寫的部分就頗為不足。」
「眼耳鼻舌身」,主要為人類接觸外界的媒介,對應「視聽嗅味觸」的官能感受,人類若缺少任何一項,生存的樂趣定必銳減!可惜,文明雖帶給我們便捷的生活,卻奪去我們敏銳的感官,逼得我們的感知困憊在科技產物的方寸之中。如何作出「逆轉勝」,重掌我們的感知大權?其實,科技產物並非妖物,只要我們懂得變通,它們也教曉我們不少寫作之道。
人類對外界的感知大抵主要依靠眼睛,我們不妨先談如何善用「視覺」觀察。手提電話拍攝功能整全,諸如自拍、連拍、放大、縮小、快鏡、慢鏡,甚至全景拍攝等,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其實,當中的「放大、慢鏡、全景拍攝」等功能,正正是我們觀察的借鏡。
(見圖)
?放大
指尖在熒光幕連續點擊或開合,觀賞的對象就能瞬間「放大」。為什麼要把它「放大」,就是要將對象看清、看仔細,這不正正是在寫作時,因?某些寫作原因,我們必得要將描寫對象的某些部分加以描繪,從而感染讀者嗎?
?慢鏡
按下「慢鏡」拍攝鍵,記錄眼前畫面,再按播放,方才的畫面像凝住了,畫面的一切都讓我們看清看周密,一瞬竟成了漫長。事情的發展中,有什麼難忘的片段,需要我們逐格重演,好好記住?
?全景拍攝
眼前景象遼遠、宏奇,站在世界的一點,按動「全景拍攝」,身子自轉,將全景永恆地納入照片中。描寫景物、場面,我們能否有這個意識,將四周的景物也寫入文章,讓讀者容易投入其中,感你所感?
◆試看林語堂如何透過他的「觀察」,帶出他對「秋天況味」的感覺。
(見圖)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節錄)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1]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鬆,一樣的自由。[2]不轉眼,繚煙變成縷縷的細絲,慢慢不見了,而那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沉於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講那時的情緒,只講那時的情緒的況味。[3]待要再劃一根洋火,再點起那已點過三四次的雪茄,卻因白灰已積得太多而點不著,乃輕輕的一彈,煙灰靜悄悄的落在銅爐上,其靜寂如同我此時用毛筆寫在紙上一樣,一點的聲息也沒有。於是再點起來,一口一口的吞雲吐霧,香氣撲鼻,宛如偎紅倚翠溫香在抱情調。[4]於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這時才憶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淒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
[1]-[3]:作者運用「慢鏡」,將抽煙、劃洋火、再點煙的畫面仔細描繪出來,這樣的畫面,讓他想到秋天的獨有況味。
[3]:作者「放大」了雪茄煙頭,描寫煙頭白灰被作者輕彈,落入銅爐的畫面,營造了靜寂的氣氛,誘發作者遐思,最終想起了秋天的況味。
[4]:作者啟用「全景拍攝」,捕捉煙的流竄。
作者由抽煙觸發的聯想,想到了秋天的況味,當中對煙的觀察極為細膩,堪作同學寫作的借鑑。
文:語文工作者 揚日
[語文同樂 2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