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粵港澳大灣區」正式提出之前,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廣深港高鐵等交通基建就已在興建或規劃中,外界關注大灣區是否空有概念、口號,或者只是整合之前已有的內容,而無新的發展。廣州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圖)對本報指出,大灣區為3地合作提供跨境討論的機制,現時缺乏這種機制,香港之前甚至沒有專門團隊參與泛珠三角合作的規劃。
鄭天祥表示,香港主導珠三角發展的情况已經有所改變,雖在高端的金融、航運、服務業方面仍有優勢,但廣州、深圳等地在經濟總量已超越香港或將超越香港,香港是「有點自滿」;大灣區如果整合得好,將是世界第一,但如果整合得不好,則是「3個和尚沒水喝」。
料深中通道流量超港珠澳橋
鄭天祥舉例稱,當年規劃港珠澳大橋時,3地政府拒絕採納其提出的連接深圳的「雙Y」方案及加建鐵路的設想,這是「跨世紀的工程」,卻缺乏「跨世紀的視野」。若有「雙Y」根本毋須興建深中通道,香港方面當時擔心加入深圳會令香港減少三分之一的客流及貨流;深圳只能「另起爐灶」,現在的情况是港珠澳大橋較多作為連接港澳,深中通道則可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甚至粵東粵西,其流量絕對大大超過港珠澳大橋。
鄭天祥強調,應該「好好接受教訓」,3地就經濟發展合作作出規劃。廣州和深圳將興建第二機場,分別是選址佛山高明的「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和升級現有的「惠州機場」,或令大灣區內民航空間更加「擠迫」。鄭天祥認為,在大灣區框架下,3地有機會共同討論,並向中央要求開放更多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