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納米樓 不宜居
【明報專訊】香港地小人多,即使政府不時推出「辣招」打擊樓宇炒賣,受不同因素影響,樓價仍居高不下。年輕人置業困難,租金愈來愈貴,「土地問題」被視為住屋問題的根源。1970年代起,政府在住屋需求不斷增加下,把公屋大廈愈建愈高,但時至今日,樓宇向上發展已不能滿足需求,有地產發展商為了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創造最多的單位,把新單位圖則面積一再縮小,大量「納米樓」隨之出現。「納米樓」為何出現?衍生什麼問題?
何謂「納米樓」?
現時市場最袖珍的新盤單位,為俊和牽頭、現仍待批發預售樓花同意書的屯門樓盤菁雋(T PLUS),最細單位實用面積僅128平方呎,發展商表示單位是以學生宿舍為藍本;至於琣a何文田加多利軒、北角尚譽,最細標準開放式戶亦只有161及163平方呎,為市區近期最迷你單位。一個標準私家車車位為5米長,2.5米闊,即12.5平方米,相當約135平方呎,即納米單位隨時比一個車位還要細。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2016年10月在報章撰文,指近年香港地產發展商興建私樓單位有愈建愈細的趨勢,從過去一個單位最少有兩房、實用面積200多平方呎的「微型單位」,慢慢轉至一房,甚至是開放式,即沒有任何房間且只有百多平方呎的「納米單位」。
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綜合回覆《明報》查問時稱,政府沒就納米樓單位下定義,但多名建築及測量界人士,包括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均提出,以屋宇署對住宅單位的「實用樓面面積」定義計算,面積低於15平方米(約161平方呎)的樓盤已可劃線為納米盤。
「納米樓」現象:4年增11倍
據《明報》統計屋宇署2012至2016年就新建私樓項目批出的動工紙資料,以屋宇署實用樓面面積(Usable Floor Area)計算,面積小於15平方米(約161平方呎)的「納米樓」單位,2016年獲批興建達2657個,較2012年C升逾11倍,佔2016年新建單位13%。
一梯愈來愈多伙
因納米單位細小,發展商可增加每層樓的單位數目。如屯門「菁雋」提供356伙,樓高21層,扣除頂層8伙特色戶,平均每層達29伙;紅磡的「環海?東岸」一梯更多達36伙。香港建築師學會原會長吳永順認為,這是為讓更多單位攤分升降機、走火梯和走廊等公用設施,把收回的空間放入實用面積。他指上世紀香港移民湧入,住屋需求大增,一梯有大量單位的樓宇曾經流行,如1968年落成的西灣河太安樓,每層多達68伙。後來社會進步,較流行一梯只有8至10伙;吳永順感嘆本地社會富庶了不少,每層伙數卻不減反增,單位愈變愈小。
◆樓宇面積計算
政府2013年4月起實施《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規定所有一手住宅物業只可採用「實用面積」表達其面積及售價。地產代理監管局2013年1月起要求地產代理從業員必須向二手住宅物業的客戶提供物業的「實用面積」及以此計算的售價資料;另外,屋宇署文件時會採用「實用樓面面積」。兩者分別如下:
1. 實用面積(Saleable Area)
實用面積指住宅物業的整體樓面面積,包括構成該物業一部分的廚房、廁所、牆身、露台、工作平台、陽台,但不包括冷氣機房、窗台、閣樓、平台、花園、停車位、天台、梯屋(單位連接天台或平台的有蓋樓梯及相關面積)、前庭或庭院任何項目的面積。
2. 實用樓面面積(Usable Floor Area)
實用樓面面積指住宅物業內的樓面空間總和,不包括樓梯、公眾通道空間、升降機等候處及任何為建築物而提供的升降機、冷氣系統或相類設施,甚至廚房、牆身、洗手盆、抽水馬桶所佔用的空間都不計算在內,故較實用面積為小。
◆納米樓宜居嗎?
聯合國「適當住屋權」定義
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提到「適當住屋權」是指每個人享有「安全、和平和有尊嚴地居住某處的權利」。據聯合國人類居住規劃署資料,「適當住屋」最低須符合一定的基本條件,包括:
?居住者可享有安全食水、足夠衛生及煮食設施等
? 若住屋成本危及或損害居住者享有其他人權,例如接受教育、工作等權利,即不能視為適當住屋
建築師:怪則百出 設計不人道
吳永順2016年10月在網上撰文指出,過去住屋有客飯廳、睡房、廚房及廁所,而廁所有「三件頭」,即坐廁、洗手盆和浴缸或花灑亦是常識,但現在「一房沒廳」和開放式廚房已成「例牌」,更出現不少「奇則」,例如廁所沒洗手盆,如廁後要到外邊洗手,坐廁和淋浴間處同一空間,另有部分實用面積已只得160平方呎,卻包括20平方呎環保露台。建築師解端泰亦在港台節目表示,近年180平方呎或更小的單位主導市場,實用性和質素屢見新低,樓盤圖則愈畫愈差,他質疑「難道我們(建築業界)的所謂創意,都像附了魔般被行使在那些不人道的節點之上?」
社評:投資價值存疑 業主難轉手
《明報》社評提及,這類小單位雖細小,由於坐落市區,呎價動輒超過2萬元,售價以數百萬元計。居住在這類空間,實際支出與生活質素不成比例,假如樓市泡沫爆破,這類單位的價值會承受嚴峻考驗。時任發展局長陳茂波2016年12月表示,納米單位投資價值存疑,有買入易、賣出難的風險。《明報》投資及地產版主編陸振球2017年2月撰文指出,大量「納米樓」推出,這類單位的升值潛力會較差,而巿場側重供應「納米樓」又會令較大單位短缺,或推升換樓單位的售價,「納米樓」的業主更難換樓。
心理學家:影響健康及情緒
註冊臨H心理學家葉妙妍表示,長期住在過於擠迫的環境或影響情緒,包括加重壓力、焦慮及抑鬱等,且更易和家人衝突,也會影響身體,包括腸胃不適、腎上腺素升高,令人更暴力等。葉又表示,環境擠迫對人的影響是分階段的,例如兒童在擠迫環境可能變得內向、自卑及沉默寡言,青少年則會表現得不喜歡留在家中,在外流連,而在家時與家人衝突的機率都會增加。
■各方意見
香港樓價高企,港人飽受住屋問題煎熬,有人認為年輕人上樓需求大,又難以負擔大面積單位,細單位自然成為趨勢。但細小如「納米樓」,面積堪比私家車位,狹窄程度「歎為觀止」,亦令人質疑影響住客的生活素質。
政府:有一定需求 助年輕人上車
“ 發展局長馬紹祥2017年接受電台訪問時,回應「納米樓」的現象,稱政府留意到相關情G,但樓價高企下,納米樓面積雖細,買樓者負擔相對較小,較易「上車」(首次置業),故市場對此類迷你戶有一定需求。他又指納米樓較多出現在市區,可方便年輕人工作及社交生活。 ”
發展商:設計適合市場產品
“ 琣a營業(一)部總經理林達民認為,迷你單位是國際大都會必然趨勢。他表示,社會現實是大部分人買不起樓,如發展商不提供低樓價的產品,不少人沒買樓機會,將來樓價再升,置業就更加困難,而迷你單位給予市民「上車」機會,他們日後能再按個人負擔能力換樓。俊和董事潘志才則解釋,旗下的迷你單位以學生宿舍作設計概念,從沒聽過家長投訴宿舍面積太細,又稱「紫禁城再大,皇帝都係埜iH,年輕人需要的是一個房間」。 ”
建築師業界:反映「賺到盡」心態
“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稱,發展商視住宅單位為商品,起樓屬純粹商業行為,因此單位的開價及開則是「計買家經濟能力而非考慮是否宜居」,加上政府及銀行業界規定九成按揭只適用於400萬元或以下單位,發展商於是將新盤單位愈做愈細,令買家更易取得按揭,市場湧現大量納米盤。但他指這些細單位事實上達每呎2萬甚至2萬多元的水平,比一般單位更高。
建築師解端泰則形容地產商「賺到盡」,先推算市民最高負擔金額,減除利潤及成本後才決定樓盤單位尺寸,結果在建築成本高昂下,單位愈劃愈細,是「將貨就價」。 ”
買家
“ 最細單位為197平方呎的「環海.東岸」2015年9月開售,單日便售出逾300伙,佔即日可售單位逾八成。買家張小姐購入一個「環海.東岸」開放式單位作投資,她稱不擔心本港樓價會下跌,加上單位銀碼細,即使整體樓價下跌,涉及金額亦不多。 ”
《明報通通識 第4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