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校園記者:逾300傳媒初哥 中大入營取經

[2016.12.08] 發表
300多名第20屆校記分兩天到香港中文大學參與迎新營,向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取經。(圖:譚舒雅、鄒靖儀)
譚蕙芸(左)從批閱中大新傳系學生撰寫關於人大釋法的新聞中得出結論:「採訪與自己意見愈不同的,報道就愈中肯。」(圖:譚舒雅、鄒靖儀)
梁麗娟(左)回應校記提問大眾傳媒會否消失時,表示不同類型的媒體各有其定位及社會功能,兩者可以並行不悖。(圖:譚舒雅、鄒靖儀)
記者常要與不同人合作,故正式展開全日迎新營活動前,校記先分組玩破冰遊戲。(圖:譚舒雅、鄒靖儀)
乖乖坐好,拍好大合照後,校記發揮創意大玩人浪。(圖:譚舒雅、鄒靖儀)
誰說新聞報道必然沉悶?校記在匯報環節飾演青年新政的梁頌恆及游蕙禎(兩名手持紙牌者),將立法會宣誓風波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具體地表達出來。(圖:譚舒雅、鄒靖儀)
校記就最低工資訪問「客貨車司機」,了解司機對這議題的看法。(圖:譚舒雅、鄒靖儀)
(圖:譚舒雅、鄒靖儀)

【明報專訊】明報校園記者計劃踏入第20年頭,新一屆300多名校記於11月26及27日到香港中文大學參與迎新營,認識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之餘,也透過參加新聞工作坊、即席專題採訪及報告獲得實戰經驗,為未來一年活動做好準備。來看看他們表現如何吧!

新聞工作坊一 譚蕙芸:辨析真相 忌跟車太貼

近年社會紛亂,人人眾說紛紜;網絡世界資訊傳播迅速,「求快不求真」,種種現象無不為記者的工作帶來挑戰。因此,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譚蕙芸在工作坊中,與一眾校記大談如何辨析真相,「以報道見證公義與不公義」。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真相,又有什麼資格談公義?」譚蕙芸表示,知識與常識的缺乏、偏見往往阻礙我們理解真相。以早前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她指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當選,無疑給記者一記當頭棒喝。當時大部分記者都不喜歡特朗普,認定他不會當選,卻沒有深入了解選民的看法。譚蕙芸回想特朗普當選當日,不少記者在facebook分享一張特朗普嘲笑選民愚蠢的圖片。她縱然不喜歡特朗普,卻阻止自己分享圖片,「當你愈憎恨一個人,就會使核實真相的理智(變得)盲目」。結果證實,圖片是假的,「記者最忌『跟車太貼』」就是譚蕙芸給予校記的忠告。

每人都應了解不同意見

譚蕙芸更在工作坊上問校記:「你的facebook『乾淨』嗎?」她所說的「乾淨」,是指社交網站上是否只有同一想法的朋友。「罵人很易,接觸與(互相)了解卻很難。」譚蕙芸的facebook追蹤了很多與其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專頁。她不了解本土派,因此在上屆立法會新界東補選時,特意到候選人之一、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的造勢晚會現場,與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傾談,了解他們的看法。「愈不了解、排斥的群體,就更應接觸和了解。」這是記者的責任,更是每人應做的事。

新聞工作坊二 梁麗娟:主流媒體不會消失

「你們有多少人有留意美國(總統)大選?多少人預計希拉里會勝出?」中大新傳學院講師梁麗娟同樣以美國總統大選話題,考驗校記的時事觸覺,同時了解他們對這場選戰中主流及網絡媒體的影響。有校記指出「美國很多新聞機構都偏幫希拉里」,正正帶出是次工作坊的主題。梁麗娟說,1960年代開始是大眾傳媒的年代,電視辯論的出現,影響並扭轉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大選形勢,人們由支持從政經驗較豐富的副總統尼克遜,轉為支持談吐較佳、但只是參議員的甘迺迪。及至2008年奧巴馬當選,選戰已開始分庭抗禮,延至網絡;而最近一次美國選民的選擇,更突顯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及民意預測不及網上世界。梁麗娟說新一代是digital native(數位原生)的年代,機不離手,而她自己則屬於digital immigrant(數位移民),經歷兩者的轉變。

主流網媒可互補不足

無論只看大眾傳媒還是只信網上新聞,大眾都易被蒙蔽。有校記問及「主流媒體如紙媒未來會否消失」,梁麗娟指這個問題「其實問了幾十年」,「由當初電視出現,人們已經問電台會否消失呢?因為電視有齊電台所有元素。你見現今電台還在,但有更多發展方向」。同樣,主流媒體也有其他發展方向,如會推出手機應用程式、網上即時新聞等。「提供新聞的機構不會消失,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她認為主流及網絡媒體各有其作用,只是在不同時代有主流或小眾之分。亦有校記問道,作深入調查跟進會否是主流媒體的出路,她認同校記的說法,認為網上新聞講求點擊率,有時會有訴諸情緒之弊,兩者可以互補不足。

「採訪」專題熱話 即場實踐所學

向傳媒前輩學習後,校記要即時施展渾身解數,分成若干組就立法會宣誓風波、特首選舉、大嶼山旅遊發展、最低工資等熱話作「專題報道」。他們只有約半小時準備,擬定採訪方向後,需合力作約5分鐘的匯報,再由中大新傳學院學生點評表現。雖然採訪經驗較淺,但校記都勇於做「街頭訪問」,匯報形式則多模仿新聞報道、時事節目等。

新傳學院二年級學生黃頌恩表示,校記大多熟習時事節目流程,表達方式亦頗惹笑,如扮途人接受街訪或飾演某些議員,有幾分神似;一年級學生李梓榮及譚伊汶也不約而同表示,匯報形式多是平均地指出不同持份者的考慮因素,鋪陳各方理據,但有時會流於表面。他們以探討大嶼山發展題目為例,大部分組別只能提及主流媒體涵蓋的觀點,如對環保、空氣污染方面的影響,但發展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這可能是因校記準備時間不足所致。譚伊汶認為,校記要補此不足,做街訪未必幫到忙,因為市民也不一定了解深入,唯有平日多聽、多看,了解社會時事的不同面向。

文、圖:譚舒雅、鄒靖儀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