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全球測試 港生科學第2跌第9 閱讀數學居亞 學者:本港STEM教育未見效
【明報專訊】測試全球15歲學生水平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昨公布2015年結果,本港學生的科學排名首次跌出三甲,得第9,閱讀及數學則屈居亞軍;港生的科學尖子比例較上屆更少,只有7.8%,遜其他亞洲地區。負責研究的本港學者認為,本港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還未看到效果。
2002年以來最低 解難信心差
PISA由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策劃,每3年舉辦一次,今屆有約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參與。中大教育研究所去年邀請138間中學約5000名學生接受電腦測試,評估他們在科學、閱讀和數學能力。今屆港生在三方面均列10名內,數學較上屆升1位,排第2,與閱讀看齊,但科學由上屆第2位跌至第9位,為香港2002年參與PISA以來最低。
在科學科,過去3屆本港尖子平均分為660至672,但今年只得656分;較弱學生過去3屆平均分為380至391,但今年只得372。此外,港生在喜愛科學程度、學習科學的工具性動機(即認為學習科學是重要的,對將來發展有好處)、自我效能感(解難信心)及參與科學活動的指數過去均高於OECD平均值,但今屆自我效能感首次低於平均值,喜愛科學指數雖仍高於OECD平均值,但也微跌。
學者:文憑試生理科基礎較高考生弱
PISA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指出,受推行新高中學制影響,同時修讀3科理科(物理、生物及化學)的學生,由2009年舊制下的四成下降至2015年新制下的4%,或導致科學科尖子比率跌至歷屆最低,亦反映同時選修3科理科已不再是高能力學生的首選。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劉國智指出,部分在大學選讀理科的文憑試畢業生,理科基礎明顯較高考畢業生弱,有些更要教授另安排助理替其「補中學課」,才可追上進度。此外,何瑞珠質疑教師能否有效利用電子教學促進科學教育,她亦看不到「翻轉課室」有助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教局:科學培訓重點已移至大學
教育局昨回應,現有中學課程更廣闊,通識教育是跨學科科目,發展學生明辨思考和多角度視野,學生不再局限於文理分流;而對科學的重點培訓已從以往的中學階段轉移到大學課程或更高學位;學生文憑試表現逐漸改善,並在主要國際科學比賽中獲獎,亦可證明港生的科學表現仍優。局方將參考有關數據,採用各類資訊科技增強學生高階思維的學習,改進學生在STEM相關範疇的表現。
PISA數據亦反映,本港女生的閱讀能力明顯高於男生,差距達28分(本港閱讀平均分為527),但男女的科學及數學成績沒顯著差異。
本地人子女分數勝移民子女
整體而言,在本地出生和非本土出生移民子女,及本港居民子女3個群組中,上屆以本地出生移民子女表現最佳,但今屆此群組表現驟跌,本港居民子女的表現則最佳,非本地出生的移民子女則繼續處於相對弱勢。何瑞珠認為,學校應多提供支援予移民子女。另外,何提到下屆PISA將在閱讀及數科外,加入全球公民意識(Global citizenship)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