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生存」挑戰大
【明報專訊】同學能從多角度分析社會企業對弱勢社群的協助,值得欣賞。不過分析社企成績時,不能只看社企服務對受助者的作用,同時更要關注社企能否持續發展,而這正是在香港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
港經營成本高 有利潤不容易
社會企業的重要性在其可持續營運,而並非只以慈善施予的形式支援受助社群。有別於慈善團體,社會企業的運作應能財政獨立且能賺取利潤,同時履行社會責任和實踐社會目標。然而,在香港經營成本高昂的社會條件下,一盤生意能自負盈虧甚至有利可圖已不容易,要進一步兼顧為弱勢社群服務,挑戰更大。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同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的資料,2015至2016年度本港有574間社企。有媒體翻查資料,發現2013年推算約有一半社企處於虧蝕狀態,倚賴政府或非牟利機構資助營運;而2014年就有26間社企結束,可見要在競爭激烈的本地市場站得住腳,並不容易。
要教育公眾改變消費模式
除要應付如租金、工資等高昂的經營成本外,管理人才不足也是社企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此外,如何改變公眾的消費模式,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價格和產品質素以外的重要消費抉擇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公眾倡導與教育過程。另一方面,公眾如何辨別「真假」社企同樣重要。否則,如果商業機構能輕易拿著社企的光環去吸引顧客賺取聲譽,會影響公眾對社企的信心,質疑社企是否不認真對待社會責任,反過來削弱了上面所述的倡導與教育工作。
社企無官方認證 難統一支援
直到今天,香港的社企仍未有法律上、官方的認證,難以統一實行稅務優惠等支援措施。雖然,香港社企總會推出了民間的「社企認證」,但始終因為民間團體的資源有限,也沒有法定權力,因此,未有認證的企業仍可自稱「社企」。
然而,即使得到民間認證,也不保證社企前途光明,因為他們在沒有得到額外的政策優惠下,仍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如果我們真正重視社企的社會功能,一方面必須加強要求政府積極介入運用資源扶助,並且推動立法認證;同時要建立公眾對社會企業關注與支持的態度。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副校長 張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