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幾天又到拜山的日子。今年有所不同的是,有些墳場的骨灰閣禁止燒紙錢,惹來不少人批評破壞傳統。但考諸歷史,清明重陽與燒紙錢本無必然關係。
◆1 燒紙錢 魏晉已有
當然中國人早有燒紙錢的傳統。中國遠古已有以生活及貴重物品,甚至親近者陪葬的習俗,以期死者能享冥福;而按唐代《封氏聞見記》,魏晉起有燒紙錢的習俗,是古代以玉帛、金錢陪葬的簡化版,亦即燒紙錢本身盛載對死者的祝福。
但古代也並非沒有人反對燒紙錢,宋代歐陽修便認為,五代時期普遍在野外祭祀焚紙錢是禮崩樂壞的表現。
◆2 清明重陽本非祭祖日
只是清明重陽本來就不是祭祖節日。清明原只是顯示季節氣候的「節氣」,至唐代被日子相近、擁有掃墓祭祀習俗的寒食吸收為其中一部分,才出現清明掃墓的習俗;後來寒食式微而被清明兼併,清明便單獨成為祭祖節日。
至於重陽,相傳是為避疫而登高,而有飲菊花酒、戴茱萸、遊寺廟等驅毒解厄增壽的習俗,直至清代的節俗專著仍與祭祖無涉;但從這些習俗可見,重陽自古已與「長壽」連上關係,後來更被直接賦予「敬老」的意義,而生出本屬十月朔(十月初一)的掃墓祭祖節俗。
◆3 季春季秋 自古祭祀季節
不過正如清明重陽常被聯想至古代的春秋二祭,這兩個節日受到重視自有其理。《禮記•月令》記載,季春(農曆三月)天子要祭祀先帝及宗廟以祈福求豐收,季秋(農曆九月)要以收成及牲口大祭天帝及宗廟並打獵祭神,亦即這兩個月本來就是重要的祭祀月份。
這並非偶然,這兩個月緊隨春分、秋分而來,既是耕作與收成的重要季節,氣候及晝夜比例也出現明顯改變,在古人眼中自然擁有強烈的宗教含意。
◆4 節日多功能 兼併整合結果
正因如此,這些時期擁有不少氣候或原始宗教性質的節日,如清明前面有春分、上巳、寒食,重陽附近有秋分、授衣(在唐代是長假期),但在歷史推進下漸被兼併遺忘,可以說現在兼備祭祖、郊遊、換季等意義的清明重陽,就是整合了這些節日後的產物。
而現在清明重陽的意義相似也非巧合:中國節俗常有上、下半年互相對應的關係,如上巳、重陽皆有郊遊傳統,寒食、十月朔皆要掃墓,因而整合出來的清明重陽亦互相對應。
◆5 單純保留節俗≠尊重節日
說起來,無論是清明重陽的多功能性質,還是埋真錢到燒紙錢到現在的禁止,皆反映節俗一直在簡化之中。當然有人會認為禁止燒紙錢是不尊重傳統,但反過來想,定格於清明重陽燒紙錢而不追本溯源,又是否對原初節日意義的不尊重?
■文化解碼
假日與節氣
雖說現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仍被列作假期,我們似乎很易就能得出傳統曆法過時的結論,但事實上現時的節假日很多都與節氣有關。譬如中秋節源於秋分祭月,農曆新年源於立春,「陽氣至盛」的端午是夏至的化身,聖誕與冬至亦存在對應關係。這與古代中國曆法構造有關,細緻日子雖能以月相來計算,但與農作相關的季節就需以節氣來補充,因而很多朝代都把節氣列為假日,便有提醒農作的作用,以至節氣不再成為假日的現在,假日仍有節氣影子。或許正因如此,在直接計算地球公轉的西曆傳入後,功能相同的節氣便漸被拋棄。
作者簡介:書獃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