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訴年輕人,在科學上並非每個人都能成功,但勇於挑戰是很重要的」,大隅良典昨獲諾獎後勉勵年輕一代科學家。大隅在1960年代分子生物學並不太流行之時入行,初期歷盡艱辛,經多年努力終取今天成就。 現年71歲的大隅良典1945年生於福岡,在戰後艱苦歲月成長,其學術生涯一樣先苦後甜。他2012年受訪時表示,決定投身研究工作是受其在九州大學任工程學教授的父親影響。高中畢業後,他考入東京大學攻讀化學,很快就發現化學「未如想像般吸引」,於是決定轉攻分子生物學。大隅加入今崛和友教授的實驗室任研究生,研究大腸桿菌內的蛋白質合成,由於其論文不太突出,他發現很難在日本找到工作。在恩師今堀和友引介下,大隅到紐約洛克菲勒大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埃德爾曼(Gerald Edelman)的研究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大隅在埃德爾曼的研究室要研究老鼠的體外受精,由於缺乏深入認識,其研究未如理想,令他受挫。一年半後,亞扎溫斯基(Mike Jazwinski)加入研究室,大隅改為與他一起研究酵母基因的複製。大隅表示,當時甚少人對他研究的東西有興趣,他認為這領域缺少競爭,於是選擇研究。43歲時,大隅擁有自己的研究室。 1996年他轉至岡崎的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擔任教授,2004至2009年在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擔任教授,現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2012年他獲得京都獎中的基礎科學獎,在當年接受《細胞生物學》期刊訪問時慨嘆,日本年輕科學家總想尋求穩定工作,不敢冒險,「許多人決定從事一些最流行的領域,因他們認為這是論文獲刊登的最容易途徑」。 (細胞生物學期刊/科學家雜誌)
|
|
|